连日来,党的二十大代表、太钢不锈冷轧厂连轧作业区班长牛国栋,应邀到山西工匠学院、太原市赛马场社区等处作报告,宣讲二十大精神。在宣讲现场,牛国栋总要拎出几张“手撕钢”,在空中轻轻抖动,清脆的撞击声中交织着一片惊叹声。他说,“这就是我们工人团结的成果,奋斗的成果,创新的成果。生产一线有最好的创新土壤,最容易产生创新火花。” (11月28日《工人日报》)
据报道,20多年来,牛国栋所在的作业班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意味着需要探索一套全新的工艺技术。他们经历了700多次失败后,现在能将一卷3毫米厚的钢板,经过6道工序13个道次,“擀”成0.25毫米厚的带钢,相继研发出0.02毫米、0.015毫米“手撕钢”,把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随着科技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职工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而生产一线则是职工最好的创新土壤。牛国栋和他所在作业班的成员,就是在生产一线,通过技术创新,硬是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能”。实践再次证明,一线技术工人只要肯动脑、勤动手,就能在生产一线这一创新土壤上培育出累累创新果实。
笔者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生产一线是最好的创新土壤。回看近年来一些企业的技术工人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的成绩单,我们发现,几乎大多数的创新成果都来源于生产一线的探索与实践。就以0.015毫米“手撕钢”为例,就是对生产过程中技术问题的提炼、释疑和突破。生产一线是企业发展中技术问题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创新的最好土壤,它为技术工人提供了宽广的创新空间。我们为牛国栋所在作业班的创新成果喝彩,也期盼更多技术工人能在生产一线岗位上创新、出彩。□周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