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开庭“有时差”,开庭时间难协调,是当前法院面临的一大“诉讼难题”,特别是北京金融法院的案件,由于案件情况较为疑难复杂、涉及证据繁多,庭审过程耗时较长,往往难以与日常工作时间相协调。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让群众办理诉讼事务“零时差”,成为了北京金融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理念,落实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要求的“民心工程”。
为解决这一难题,北京金融法院于2021年9月创建“午夜间法庭”工作机制,针对群体性纠纷多、协调众多当事人同时开庭难度大的信用卡纠纷、保险纠纷、委托理财纠纷等案由,中小企业、外地务工人员、老年人等对庭审表达和诉讼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相对弱势当事人等情况,出台《北京金融法院“午夜间法庭”工作规范》,明确午间法庭、夜间法庭案件标准、适用条件、注意事项等,确保“午夜间法庭”机制运行有序,服务群众有力。
“午夜间法庭运行以来,已经审理300余件案件,服务700余名当事人,收到了当事人送来的锦旗7面。每次听到老百姓的感谢,作为法官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午夜间法庭的信心和决心。”立案庭法官林文彪表示。
为更好地发挥“午夜间法庭”工作机制实效,北京金融法院针对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案件类型选择、庭审质效提升、运行技术保障和当事人意愿反馈等方面问题,从审判体制机制创新、司法责任制改革等角度进行深度调研分析,并以月度或季度为相对固定统计期限,从案件特点、当事人类型、适用案由、法庭用途、庭审用时等方面对“午夜间法庭”机制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机制运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逐步扩大可适用‘午夜间法庭’的案件范围,统筹案件当事人、承办法官、法庭排期等因素。除开庭外,还将把庭前调解、证据交换、各类谈话等活动纳入适用范围,为群众诉讼提供更大便利。”立案庭庭长陈广辉说道。
以司法为民之情,解群众诉讼之忧。夜间的北京金融法院5G融法庭,灯火依然明亮,立案庭法官林文彪和法官助理廖清顺还在为案件的审理而忙碌着。他们正是北京金融法院始终坚守司法为民理念,努力构建便民利民司法桥梁的一个缩影。未来,北京金融法院将始终坚持聚焦金融审判实际和群众司法需求,不断创新为民举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记者 盛丽 通讯员 廖清顺 张璇 马晓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