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士儒在牙雕这个领域已经干了40年,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构思新颖,工艺极其精美,曾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16项。郑士儒于2012年被评为东城区优秀技能人才,2015年当选北京市劳动模范。从学徒到雕刻大师,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推动牙雕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一路走来
有热爱之余更要用心
郑士儒和牙雕艺术的缘分,从孩提时代便结下了。那时候,他家离老牙雕厂很近,加上他又喜爱美术,上学路过厂子时他常想,“要是能来这里上班多好”。18岁那年,郑士儒如愿以偿进入到厂子里工作,那时的他不曾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他将和这个地方结下怎样的不解情缘。
“当年,我们作为学徒看到厂里的大师时,就像看到神仙一样。”郑士儒说,如今自己成为了年轻从业者眼中的大师,这时他才领悟,所谓大师其实只是一个标签,内行人真正看重的,是在这个领域中能够走多深、走多远。
“当年和我一起进厂的大概有70多个学徒,开始的几年,我们从素描、线描等绘画基础学起。”郑士儒说,厂里为新学徒开设了老头班(罗汉)和仕女班,由厂里的两位师傅带领学习。郑士儒最终选择了仕女班,“师傅带着我们先从木头练起,几年后才正式接触到牙雕。”
据郑士儒介绍,学习牙雕淘汰率非常高,当初和他一同进厂的学徒里,如今还在坚持做牙雕的只剩两三个了,“那个年代做活,七八个人在一个案子上一同发料一同做,如果别人都做得差不多了,你还没刻出个模样,慢慢也就淘汰了。”
郑士儒说,从学徒到牙雕艺术大师,一路浮浮沉沉走过来,离不开“初心”——发自内心对牙雕艺术的热爱。但是,光有热爱还远远不够,有很多人从事了几十年牙雕,深爱着这门手艺,可是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很难再有所提升了。其实,这也并非牙雕行业独有的问题,在很多行业中,都存在着“瓶颈”,这时,就需要从业者打开思路,勤学苦练,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郑士儒便是如此,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他凭借着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手艺,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雕刻风格。
名师点拨
艺术水平不断升华
2007年,郑士儒幸运地拜在了平面雕刻艺术家陈吉品的门下,当时,大家都羡慕他能够得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指导,却不知道他在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郑士儒说,在那之前的二十多年里,自己一直从事立雕艺术的学习与研究,而师父陈吉品却最擅长平刻艺术。立雕与平刻是两个行当,平刻是所有牙雕技法中最安静的一个门类,几乎用不上半点电动工具,从设计到作品完成都是依靠各种形状的刀具一点一点地手工雕刻而成。“立雕所表达的内容是比较直观的,平刻则要以刀代笔表现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
面对困难,郑士儒逼迫自己学习新知识,加深对中国传统书画意境的理解。凭着师父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努力,郑士儒很快进入了平刻的世界。如今,他还牢牢记着师父的教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只是教你一些基本的技能,你作品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要看你的悟性、见识和修为。”旧时学徒,师父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学,不能走样,稍微有点变化就会挨骂。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陈吉品能够说出这样变通的话,对郑士儒在艺术上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让他知道了,艺术是需要个性的,要因材施教。
提到在艺术上的变通,郑士儒说,传统必须要继承,这是一个行业的根基,如果根基没有了,这个行业将变为无源之水,丧失价值。但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印迹,把老一辈手艺人多年积累的设计经验、用刀力度、用墨用色的技法继承下来,再谈创新,这是自己一直遵循的原则,也是对后辈一直的要求。
经验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是创新与发展的基础。郑士儒坦言,创新并不是为了表现,而是一个新面貌的展现。牙雕大师的存在,也不仅是将这些几乎失传的牙雕技艺保留下来,而是要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让后代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未来,他会坚持做好牙雕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尽己所能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