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平谷区创城惠民让环境更美、生活更舒心
龙潭街道生活垃圾实现“三个全覆盖”
汤河口镇“煤改电”工程让村民暖身暖心
96069热线全时段为群众保温送暖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细微处入手增强群众幸福感
平谷区创城惠民让环境更美、生活更舒心

 

设立特色活动室,全力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提升景区服务设施,增加游客体验感;建立诚信建设体系,助力大桃产业发展;实行“村民管家”机制,改善生活环境……平谷区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融入日常,通过不断探索工作方法,从细微处入手,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城乡环境变得更有温度,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文明实践所满足文化需求

“火车飞驰连海港,跑出加速度高质量,马不停蹄,只争朝夕,迎接活力新马坊……”在平谷区马坊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群众自发组成的合唱队正在排练马坊镇自创精神文明歌曲《跃马扬鞭向前方》。

据了解,马坊镇2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群众喜好开展了乐器培训、合唱培训、书法书画培训、就业培训、体育休闲等文明实践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各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阵地宣传作用,群众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作了舞蹈《高大尚马坊美》、快板《小龙河水清清》和《赞马坊》等极具精神文明代表性的作品。

此外,马坊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还设立图书室、电子阅览室、音乐室、书画室、羽毛球和乒乓球场地、数字电影放映厅、展览厅等近20个特色活动室,覆盖演出、阅览、培训、展览、体育健身五个领域,有全市“通借通还”图书2万余册,全力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目前,镇域22个村和4个社区均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近年来,马坊镇以文明实践推动文明创建,强化文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设置自产自销农副产品临时售卖区、建设免费停车场、治理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等一系列惠民利民举措,以及“文明交通”“清洁美化家园”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

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幸福感

葱茏秀美的丫髻山、蒸蒸日上的大桃产业、干净整洁的街道……近年来,平谷区刘家店镇坚持以基层治理为切口“练外功”、以文化建设为引导“修内功”、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方向“内外兼修”,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路景色优美,心情特别舒畅。”游客李先生每年都会来丫髻山景区游玩,切实感受到了创城带来的新变化。密三路和寅北路是刘家店镇域内主要道路,也是游客前往丫髻山景区的交通要道。每到高峰时段或节假日,道路容易拥堵,让游客的出行体验感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先后对景区周边、镇域主干道路两侧的环境进行优化,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入场施工、铺设排水管网、道路水泥硬化、修复路灯照明、安装隔离护栏、增设景区指示牌、制作文化墙、栽种绿植美化……使得通往景区的整条路变了样,游客从道路变化中见证了创城实效。

丫髻山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2021年被评为“北京网红打卡地”。近年来,景区通过开展微笑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文明礼仪、文明行为等融入日常服务场景。为更好地增加游客体验感,丫髻山景区在太极广场和沿途增设分类垃圾桶、设置吸烟区、对公厕进行改造升级、更换上山扶手、增加无障碍设施等,使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大大提升。

自2012年起,刘家店镇党委、政府推出“诚信村、厚德果、幸福人”创建活动,建立“一规四线五把金钥匙”诚信建设体系,涉及大桃生产和销售环节。通过10年的不断打磨和优化,果农自觉加入到诚信队伍中,以诚信为种植、经营之本。截至目前,全镇共评选出159名“诚信之星”、8次被评为“诚信之星”的李向林成为“平谷榜样”;松棚村和行宫村被评为“诚信村”“首都文明村”,刘家店镇被评为“首都文明镇”。

刘家店镇党委、政府始终注重全方位提升果品质量和价值,建立“国桃标准种植基地”,创建试验示范“博士”农场及“高精尖”智慧果园,探索实施大桃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通过连续七年举办“蟠桃会”,镇域内蟠桃、诚信桃、文创桃已成为平谷区大桃产业的靓丽名片。

“村民管家”解村民难题

近年来,随着平谷区深入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西樊各庄村环境更美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不断提升,而这背后“村民管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西樊各庄村村域面积7.6平方公里,村内常住人口1556户、3059人,地域面积偏大、人口密集,治理难度也相对较大。为此,西樊各庄村实行“村民管家”机制,以村民自治为目标,以村民小组为片区进行网格划分,将党建引领、为民服务和基层自治纳入“一张网”。

每个村民对应的网格体系中的网格员都是“村民管家”。每个管家对应15-20户村民开展服务,他们坚持“有事没事去转转 急活重活帮干干 有访有诉去劝劝”,为广大村民尤其是高龄老人、孤寡户、残疾户等特殊群体提供入户打扫、代办缴费、个人清洁、化解矛盾等24项服务内容。

在西樊各庄村委会前曾有一片“臭鱼池”。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水草茂密、发绿发臭、蚊蝇滋生、气味难闻。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与共建美丽乡村工作的推进,20余位村民主动与“村民管家”一起,用一周时间将鱼池内的漂浮物和水草全面打捞,之后再对鱼池进行喷药、规整、放水,随后种植了大量荷花。

人见人嫌的“臭水池”变成了人见人爱的“顺心池”。依托这“一汪碧水”,西樊各庄村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在荷花池里投入鱼苗,周边栽种各种花木,吸引了白鹭、野鸭觅食嬉戏,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本报记者 盛丽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