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汁是宫保鸡丁的灵魂,调配时要注意比例……”在北京交通大学的劳动课堂上,面对30多名本科生认真讲课的不是什么名教授,而是获得过校园厨艺比赛一等奖的学生餐厅厨师李祖龙。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他和学校多名后勤职工在被喊“师傅”的同时多了一个称呼——“老师”,拥有了一个新身份——劳动教育讲师。
校方:利用后勤集团技工资源研发劳动新课程
教育部2021年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后,有研究测算中国高校至少需要3万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为了缓解劳动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不少高校想方设法,有的专项培训辅导员,有的安排创业导师讲课,还有的邀请劳模工匠定期来校授课。北京交通大学则尝试将后勤人力资源纳入劳动教育师资库,力图打造一支长期稳定的劳动师资队伍。
据北京交通大学后勤集团党委副书记郝志如介绍,教育部2021年8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后,为了让劳动教育在大学校园更好地落地,缓解场地和劳动实践师资不足的问题,在学校本科生院的支持下,后勤集团申报了劳动教育教改课题,利用现有场地和技工资源,经过近一年的筹划,研发了两门新课程《营养与美食劳动实践》和《植物与生活劳动实践》。作为该项课题的成果,不仅设置了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融入传统文化、劳动精神、生态环保等思政内容,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学目标。
据了解,两门新课程的师资采用“1+N”模式,即由一名相关专业的后勤骨干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多名技能人才负责实践教学,每个学生小组还配有助教,都是一线职工,他们从旁指导学生准确掌握技术,同时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职工:“给本科生当老师,这种感觉绝无仅有”
后勤集团特意为每一位讲课职工都制作了名牌,让他们更加有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每次课前,学二食堂主食厨师长李永战都会佩戴好名牌,仔细整理,“我在学校工作几十年,给本科生当老师还是第一次,这种感觉绝无仅有!”
刚接到讲课任务时,清真餐厅主食厨师长张芬红很是紧张,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关,每次都会提前三天进行试讲,一遍说不好就说上两三遍。“大学生的文化水平比我们高,但我们有技术优势,而且他们特别尊重我们,一口一个‘老师’地叫我,所以上过两回课我就没有压力了。”虽然增加了一些额外工作量,但张芬红说她很喜欢讲课的感觉,每次课前她都会化上淡妆,要把最美丽的形象展示给大家。
“给山楂树打果不能用力太大,应该打在树杈上,别把果子打坏了……”王德章师傅负责校园绿化工作,能够当上助教,为大学生传授采摘果实、为树木“刷白”等绿化技术,他非常激动,开玩笑说“回去可以和家里人吹牛了”。上完课回去,他和副班长王春波等工友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歌,信心满满地表示以后要好好备课、好好讲。
学生:“希望劳动实践课可以继续开办下去”
虽然只是面向詹天佑学院试点开设的选修课,但让一线职工主讲劳动技能,教室则“搬”到了食堂、花园、草地里,这样的创新让“尝鲜”的学生惊喜不已,30多个听课名额很快被一抢而光,还有同学开心地发朋友圈称“何德何能抢到这门课”。
在近日举行的《营养与美食劳动实践》结课仪式上,学生吕骋动情地说:“中秋节发的小兔子花灯温暖明亮如同圆月,师傅为大家准备的美食色香味俱全,精致的雕花、考究的摆盘,无一不是老师们精心的布置。”大到锅碗瓢盆,小到油纸胶条,老师和助教们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每一个小细节的关注,处处给学生以温暖和感动,“相信从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将使我受用终生”。
学生孙嘉宁说,工人师傅传授的实用技术与理论知识形成互补,“营养与美食课教会我月饼、冰糖葫芦、驴打滚、花卷等一系列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除了掌握基本的烹饪技能外,我还了解到不少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学会合理搭配膳食,师傅们的讲课水平非常高,希望这门实践课可以继续开办下去。”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劳动新课程试点获得成功后,下学期将推广到全校开设。学校还将进一步拓宽劳动教育范畴,结合校园技能人才资源,打造劳动课程师资队伍。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