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期待更多更好的工业、工人题材文学作品
让“劳动最伟大”赋予孩子们成长的力量
用监管“预防针” 让“双十一”远离促销套路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需要久久为功
关停
“一封家书寄安全” 以亲情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化学版“羊了个羊” 是寓教于乐样本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待更多更好的工业、工人题材文学作品

 

写好工业、工人题材文学作品,要用心、用情关注工业发展,“钻进”工人生活,真实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

近期一部电视剧讲的是居委会的故事,由于反映百姓生活,因而颇有好评。不过,与周边朋友聊起,却一致认为不如此前热播的《人世间》好看。除了编导演阵容、水平的差异,更因为《人世间》表现工人生活的真实、鲜活与深刻,包括工人生存的艰辛与烦恼,特别接地气,因而引起更多人的共情。

由此说到关于工业、工人题材文学作品的话题。

毋庸讳言,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今天,有关工业、工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工业、工人题材“不好写”“难以写出深度、精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

同样毋庸讳言,很多专业作家虽然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身边不乏企业、工人,但他们对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的了解,远不如自己更熟悉的市井百态,仅靠肤浅的日常观察和点滴积累,很难深入了解工业生产的真实状况,也很难把握工人们的所思所想,当然也就“难以写出深度、精品”。当年以工业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一举成名的作家蒋子龙曾经形容,许多作家面对工业、工人题材,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因而“聪明一些的都绕开工业去寻找灵感和激情”。作家不肯或不愿深入生活,才是工业、工人题材文学作品少的根本原因。

文学作品少,不等于现实生活乏味。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工业、工人题材更加丰富多彩,大有文章可做,也确有有心人在做。既然专业作家缺席,业余作家就承担起了写工业、写工人的责任。这些业余作家大多出身于相关行业、产业,甚或自己就是工人,他们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工业生产、工人生活的切身体验、感受,进行着积极、认真的创作,尽管可能由于“非专业”,作品的文学性较弱、可读性不够,难有力作、精品,但却实实在在填补了文学作品中的空白,也给专业作家们一种鞭策。

电视剧《人世间》热播之后,中国工人出版社的领导、编辑拜访了该剧作者梁晓声,共同探讨工业、工人文学作品的创作问题。梁晓声说:“工人阶级只要被‘看见’他们就很好了,不要总想着去教育他们。”这句话颇具深意。“让工人被看见”,似乎很简单,但看见他们的什么,看到哪层深度,却考验着作家的眼力、功力,其背后则是对工人、对劳动的认知和感情。“不要总想着去教育他们”,说的是文学作品重在真实表现生活,而不是“教育读本”,其背后则是作家的立场、态度和创作方法。总之,写好工业、工人题材文学作品,要用心、用情关注工业发展,“钻进”工人生活,真实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

文学即人学,重在表现人,优秀文学作品更要揭示人的共性,工业、工人题材也不例外。要出力作、精品,就不能停留在对工业生产、工人生活的简单描摹,而是要像《人世间》那样,虽然再现劳动场景,写的都是普通工人,但却由此切入,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深邃、复杂,呈现出人世间的真实,以此打动了读者、观众,引起广泛的共情。

□张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