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它就像一位从水之湄走来的古典美人,穿过绚烂的夏、穿过清凉的雨,莲步轻摇,款款而来,带着几分明净美好、优雅飘逸、浪漫唯美,把恰好的秋色打造得诗情画意,温情美妙。
白露之美,美在诗意盎然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白露”的名字是从《诗经》中翩跹而来的,又流淌在唐诗宋词中,穿越千年,一身诗意。“白露”二字,好像是蘸着秋水写出来的,看在眼里清凉,落在心上脆响,放在诗里晶莹。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么描述白露的:“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这是由秋天所对应的“五行”和“五色”定义的,又因露水化生,其色为白,因此就有了这个诗意的名字。“白露”不仅听起来很美,“白”和“露”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看起来就是赏心悦目的,给人诗意满满的感觉。
白露之美,美在由热转凉的气候。“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白露是凉与热的分界线,至此暑热完全消退,被秋凉取代。进入白露之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昼夜温差加大。“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白露时节,夜凉如水,寒露渐生。然而,就白露三候而言,鸟类似乎才是主角,而露水自始至终充当着的几乎是一种龙套角色。“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其实,这说的正是白露节气气候的微妙变化,鸿雁与燕子的迁徙是为了规避寒冷,而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也是为了不久后的冬天做准备。这足以说明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一个象征。
白露之美,美在意境优美的唐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从《诗经》中蹁跹而来,流连在唐代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中,寄托和抒写诗人内心的情愫。颜粲的“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渲染了白露后秋色渐浓的景致。雍陶的《秋露》:“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露水、月光、竹林,构成了一幅白露夜景图。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曰:“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白云入水,牵着古城,倒影在水中上下波动;空中垂下的露珠似乎是从月中滴下,多么优美传神的秋夜。然而最为人熟知的还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尽了远方游子的满腔思乡之情。
白露之美,美在人们的丰收喜悦。白露开始,气温逐渐下降,“秋老虎”也将远去,似乎要与一切曾标注为“夏天”的事物告别,但扑面而来的是属于金秋时节的累累硕果,丰收的惊喜。秋天的原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饶和富足:稻谷都扬花了,那些稻谷,在阳光的抚摸下,黄澄澄的有了金属的光泽;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由内到外散发出一阵阵醉人的果香,吸引着孩子们垂涎的目光;还有高高擎起热烈火把的高粱,鼓圆了饱满豆荚的大豆,露出灿烂笑容的玉米……丰收的前奏已经奏响,成熟的香甜已经飘满农人的心间,喜得农人全身心地呵护着它们。清晨晶莹的露水,让它们挺直腰杆子,准备迎接农人秋收的盛大检阅。
白露已至,秋意渐浓。秋天于此完成华丽转身,多少往事,便随着夏天成了故事。天地间,从此风轻、云淡,天高、水长……
□王玉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