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一个井盖,大到市容秩序,桩桩件件都关系城市文明和市民的生活,要实现文明城区创建的常态化管理、全域化推进,面临不少挑战。为此,通州区探索开发了“文明数治”系统,将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文明城区创建中,使创城有了无处不在的“眼”和“手”,通过构建“全域创城一张图”,为创城装上了“最强大脑”。
“文明数治”系统为创城装上“最强大脑”
“新街下坡30号院西北角有杂物,请尽快处理。”“平台收到,立即安排清理。”……平台派遣信息至责任单位,工作人员接到派单后迅速赶赴现场清理干净,全过程用时不到10分钟。这个速度的实现,得益于通州区探索开发的“文明数治”系统,为创城工作装上“最强大脑”。
通州区将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中,在全市率先启用城市副中心“文明数治”管理平台。通过构建“一个终端采集、一个平台联动、一张地图指挥、一个后台管理”的应用系统,形成“发现——督办——整改——反馈——复查——评价”全链条工作闭环,实现网上申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一网统管”,智慧化推动文明城区常态化创建提质增效。
通州区全国文明城区常态化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常态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近两年的深入研究,通州区初步建成了“文明数治”系统,大数据、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为随时随地发现和处置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系统主界面点击右下方图标,对话框中点击协同平台,在右上角输入案件号后选中,然后在上方菜单栏点击……”数治平台坐席值班长详细介绍信息处理流程。初步信息采集、核实立案、任务派遣……日积月累的步骤操作练就出高效的派遣,值班长两分钟内就完成了一条信息的转派处理,快速解决了问题。
“有了这个系统后,不仅工作负担减轻,效率也提升了。”通州区常态办检查人员介绍,没有系统前,在网格巡查中发现问题,他都要先填写好交办通知书,再发相关负责部门进行整改,流程多、耗时长。现在,只需要信息采集员将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上传,再在系统操作派单,就能快速获得反馈。
目前,通州区以“文明数治”系统为抓手,已建设50人的考察团队,采集面积覆盖通州区全域。通过该系统,实现通州区39类约4000余个点位每两月巡查一次,月派发《督查通知单》约500余张,有效处置率达91.32%。
共享大数据形成市民诉求反映“晴雨表”
与此同时,通州区创新启动“创城+热线”联动互促工作机制。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负责每周统计“创城+热线”工作中,所涉及公共事务的城市运行管理、城市市容市貌等8大类214项工单细类,包括问题分类、发生点位等情况,形成“关联数据清单”。区常态办会根据其中的高频问题和高发区域进行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问题台账”,反馈至各责任单位。区常态办和区城指中心还会对落实情况“双向督办”。
“归集、分析、共享和使用这些诉求大数据,形成了反映市民诉求的‘晴雨表’,创城和接诉即办工作形成了联动。”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创城+热线”联动互促工作机制以重难点问题的攻坚突破,带动通州区整体精细化治理水平提升。
“码上说”举措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
中仓街道中上园5号院建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无物业管理导致“脏乱差”成为常态。街道通过“先尝后买”方式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从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了“12345市民热线零投诉、创城督办单零增长、物业费收缴百分百”的三大转变。今年,物业重点推动“码上说,马上办”服务,居民只要扫描单元门前的“码上说,马上办”服务板,就能进入问题反馈界面,随时向物业相关人员反映问题。
如今走进小区,崭新的门禁、道闸、保安亭,行人通过需要刷卡,车辆进出都有记录。每辆私家车精准地停放在车位里,保安和保洁戴着对讲机巡逻。小区公共区域还专门设置了集中晾晒区,新增设的一百个停车位保证了小区居民的停车需求。
通州区在文明城区常态化创建工作中,始终把解决市民身边烦心事、操心事作为切入点,将物业管理作为社区治理的“关键小事”。针对老旧小区管理难题,通州区创新实施“1+1+N”物业服务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居民小区文明创建对标达标工作,将老旧小区与周边小区进行打包,创设463个“物业管理单元”,逐步规范老旧小区物业管理。
截至目前,通州全区设有463个物业管理单元,物业服务覆盖率已达97%,老旧小区焕发出了新活力。
□本报记者 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