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记事起直到小学只有两件心爱的玩具,玩了许多年……还有一件就是一架放在桌上的玩具钢琴……它伴随我从幼儿到少儿,百玩不厌。渐渐地把学人的或者听来的儿歌在上面试着弹出来,居然能成调。”翻开《有琴一张》,学者资中筠讲述了其充满奇妙际遇的音乐人生,从初识音乐到与钢琴结缘,从以乐会友到中途搁浅,从魂牵梦萦到再续前缘,与钢琴和音乐结下一世情缘。
1948年,资先生进入清华大学。这所大学中没有音乐系,但师生的业余音乐社团生活却非常活跃,资先生的音乐兴趣和才华在清华尽情施展——得到机会与乐队合作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担任钢琴独奏。资先生能啃下这个“大块头”,足见她的技能和琴艺当年已臻佳境。
进入20世纪50年代,资先生远离钢琴,“乐魂冬眠”。改革开放后,资先生才有幸“重操旧业”,再续琴缘。“我心中的音乐之魂也在不知不觉间苏醒过来,真个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乐器演奏经验的读者最能体会这其中的复杂况味和特别欣喜——那种“手痒”的冲动终于得到满足。晚年后,资先生进入经由个人努力营造出的音乐生活,通过结识许多钢琴专业的名人,如上音的毛翔宇教授、天津的靳凯华老师、音乐奇人代博等,哪怕是上了年纪也感到受益良多,眼界也得以开阔。这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音乐玩耍,却恰是演奏乐器和从事音乐的真谛所在:借助游戏颐养身心,通过音乐滋养灵魂。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们应当学习资先生,让对音乐的爱好陪伴我们,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资中筠虽不是音乐专业出身,但她一生与钢琴、音乐相伴,从中感受到钢琴演奏的天籁之音带给自己的满足与幸福,音乐艺术的熏陶丰富了她的内心。我们可以认为,尽管时代决定着个体,但个体却可以通过艺术的力量超越时代。如果说资先生的个体经历是那支飘在上方的如歌旋律,处于这条高音旋律下方,具有基础地位的则是更为浑厚、更具分量的低音声部——那是时代、社会的风潮,负载着所有的个体,向前,迂回,转折,再向前……
□甘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