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兵爸爸的乡村振兴梦
记忆中的纺车
暑意也能变诗意
■征稿启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7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暑意也能变诗意

 

时至七月,浅夏的轻柔已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日趋盛大的暑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大暑为大热。此时节,暑意正盛,连风中都带着暑热之意。

盛夏的暑意是热烈且势不可挡的。于是,有人极为洒脱,干脆“一热之下”逃入山中,如杜甫诗中所写的“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就是山间避暑的绝妙写照。甚至还有人干脆整个夏天定居山中,如宋朝的米芾就打算山中避暑至秋天才回来,还给友人写了书信交代行踪,便是流传至今的《逃暑帖》。

盛夏的暑意却也是诗意的,有清风半夜鸣蝉,有竹摇清影罩幽窗,还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于是有人“暑中求凉”,如白居易《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这和老话“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是清凉山”,有着不谋而合的心境——只要用心去感受这份安静,就会清风拂面,进而找到心灵深处的平静。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面对浓浓暑意,古人可是颇有些雅致韵味的,远远不止“心静自然凉”这么简单。如“香痴”黄庭坚会燃上一支沉香,以冰清玉石托盛之,于缓缓烟缕里,心渐静、暑意渐融;东坡居士苏轼,会寻一处山林,沿小径探幽,穿青树、过翠蔓、闻水声寻去,溪水潺潺、清洌见底,忍不住掬水在手、在脸、在足,任清清凉凉的溪水洗去满身燥热;沈复和芸娘,会月下漫步,再轻罗小扇扑流萤,于朦胧的夜色中,静赏一盏盏闪闪烁烁,飘忽灵动的灯……

当诗意散去了暑意,日子变得漫长且愉快,美好的事物也就会接踵而来。

所以,在老舍的笔下,最热的时节,是口福最深的时节,有西瓜甜、香瓜香,它们的分类好似有意的“争取民众”——那银白的、又酥又甜的“羊角蜜”假若适于文雅的仕女吃取,那硬而厚的、绿皮金黄瓤子的“三白”与“哈蟆酥”就适于少壮的人们试一试嘴劲儿,而“老头儿乐”,顾名思义,是使没牙的老人们也不至向隅。

在汪曾祺眼中,暑意不过是一块西瓜就能解决的事儿——“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碦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再炎热的夏天、再焦躁的心火也被这一口西瓜给浇灭了。然后,再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月华晶莹,浑身爽利,暑意全消。

暑意来袭,我会想起很喜欢的一句话:“在夏天,我们吃绿豆、桃、樱桃和甜瓜。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且愉快,日子发出声响。”是的,夏天的暑意,可以让一些人望而却步,却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加爱着火热的生活,享受着悠闲的日子。

骄阳似火,蝉鸣喧闹,蒲扇轻摇,冰镇西瓜,白瓷梅汤,风铃作响……在驱不散的暑意中,我们的记忆,也像这浓浓暑意一样,变得绵长、盛大,流淌成一程又一程美丽的光景,葱茏了映照在一汪清泉里的青翠欲滴……

□马庆民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