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我的党员姥爷
盛夏赴一场荷宴
里巷日常生活的温度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里巷日常生活的温度
——读傅拥军《七条小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年少懵懂时,我特别迷恋戴望舒诗歌《雨巷》中呈现的意境。于是,我这个乡村走出来的孩子,也撑着折叠伞徘徊于老城区的里巷。在长期流连里巷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了那些长短、宽窄不一的里巷。因为在这里,我找到了那些暖心的烟火气,触摸到了日常生活的温度。

里巷承载着时代的印痕,没有里巷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里巷,南方也叫里弄,北方叫胡同,就是狭长的小街道,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城镇之中。浙江丽水老城区解放街、中山街、大众街附近区域分布着桂山路、酱园弄等七条小巷。在小巷里生活的人一部分是丽水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些人世世代代生活于此;另外一部分是从周边地区来丽水打拼谋生的租客。这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城市老城区现状的一个样本。2017年以来,作为“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策展人,知名摄影师傅拥军带领团队深入社区进行田野调查,与居民充分互动,指导居民自主拍摄照片和纪实短片,制作家庭手工书等,帮助小巷恢复昔日活力。

傅拥军最新出版的《七条小巷》真实记录了这一过程,并结合摄影作品和口述实录,讲述小巷人物的平凡故事,还原老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意在留下一份既有文献价值又有人文温度的小巷档案。本书包括“小巷口述”“小巷访谈”等七部分,不单单只是一本摄影作品集,而是小巷居民深度参与的创造性成果。关于“在地艺术项目”,傅拥军认为,艺术并非都是阳春白雪,它也可以下里巴人的形式呈现出来。

翻看口述史篇章,就像打开了一个人的一生,通过小巷居民们生动的回忆和讲述,你会发现我和他的距离是如此得近,它是很鲜活的、立体的。在口述史中我也感受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人口结构流动、城市的迅速扩张。有的人赶上了发展的列车人生一路顺畅,也有的人始终和命运在抗衡,有艰辛、有喜悦、有痛苦也有遗憾,但始终是没有戾气和抱怨的,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是像朋友一般的关系,这化解了一大部分极端的情感,文字始终是温暖的,甚至是用浪漫化的手法呈现出来,这是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活哲学的态度。

傅拥军认为,小巷既是美术馆、记忆的粮仓,也是我们记忆中的老家和人际关系的载体。一群可爱的人和另外一群可爱的人,在这里吃了一餐饭,喝了一杯酒,说了一些话。我们从此有了关系。傅拥军最终呈现了一场专属于七条小巷的艺术展览,串起了丽水老城的记忆,并在日渐疏离的小巷生命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在中国影像策展史上,“七条小巷”定会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小巷里那些看上去无足轻重的人,因为一个特殊的展览,他们的生活、命运以及记忆突然与艺术有了关联。

□彭忠富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