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法官揭秘高考招生诈骗花样
蚊子包越挠越红肿
洗手后没擦干等于白洗
高温天气10类火灾要防范
出汗后要补4种营养素
排便有个理想时长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预留名额”为假消息
法官揭秘高考招生诈骗花样

 

各地高考分数公布之后,考生和家长开始着手了解心仪院校、筹备填报志愿事宜。此时,不少诈骗分子也开始蠢蠢欲动,利用考生和家长的信息不对称和侥幸心理实施诈骗,编织“低分也能上名校”的谎言骗取家长钱财,导致考生错过正常报考时限,造成考生家庭“人财两空”。北京一中院以案说法,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理性报考,莫存侥幸。

案情回顾:

被告人刘某谎称自己与多家知名高校有内部协议,可以通过“预留名额”“计划内预留名额”“托关系”等多种方式,帮助高考分数未达到相应高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进入知名音乐学院或者国外名校就读,并承诺办理不成全额退款。最终骗取9名高考学生家长共计80余万元。法院判决被告人刘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1万元。

警惕四种报考“陷阱”

谎称花钱可买名额 低分也能被录取

犯罪分子伪造虚假的特殊录取方式,谎称可以找关系让不够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也能被高校录取,骗取被害人信任。例如,谎称自己和高校的领导有私交,可以让未达正常录取分数线的学生,通过“计划内预留名额”“预留名额”的方式被“破格”录取,并提供一定的培训服务。一旦骗局被识破便立即消失,不再与被害人进行任何联系。

国内不行国外行 兜兜转转白搭钱

犯罪分子抓住考生和家长希望进入高校的心理,虚构国外高校招录计划、渠道,吸引分数不够报录国内院校的考生和家长,骗取被害人信任。家长支付犯罪分子所称的“境外服务费”,犯罪分子会继续称考生已通过国外高校招录程序,可以出国留学。但在国外高校的官方网站无法查询到被录取的信息,此时已经无法与犯罪分子取得联系。

涉及分数须谨慎 早查、调高不可信

高考结束后,高考分数是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事情。还有部分犯罪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和侥幸心理,散布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提前查询或者调高分数的消息,以此骗取钱财。

虚假入学 蒙骗家长

以往审理涉及高考入学的诈骗案件中,还有被告人通过租赁房屋、聘请师资、安排军训等方式,欺骗学生和家长实际入学就读。最终,不仅造成学生家长的财产损失,还耽误了学生的正常报考时限。

法官支招破解高考诈骗

关注官方信息 不轻信“小道消息”

无论是查询高考分数,还是高校招录信息、报志愿信息,应以各地教育部门通知、高校官方网站为准,不存在可以提早查分的特殊渠道。查分需要通过官方渠道,切勿相信不明渠道的短信或网站中提供的所谓查分网站,不要点击钓鱼链接或在假冒网站上输入个人身份和账户信息。高考招生录取有严格的流程,只有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才有机会被录取,勿信任何声称可以花钱购买录取名额的骗术。

对招生政策做到心里有底

近年来,高考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各类“特殊途径”招生防不胜防。为科学合理报考,考生和家长应积极充分了解当年的招生信息,深入研究意向高校的招生政策,明确不同类型招生之间的区别,制定科学适宜的报考计划。这样才能在犯罪分子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法中坚定自己的选择,不轻易被蒙蔽。对于计划出国留学的考生,应通过正规留学机构办理相应的手续,通过正规、官方流程报考国外院校。

坚决摒弃侥幸心理

面对纷繁多样的择校路径,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被录取到更好的高校,匹配更优秀的教育资源。加之部分考生面对考试失利也心存侥幸。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心态,精心布下骗局,谎称能通过特殊渠道——“计划内预留名额”“预留名额”、找关系帮助考生就读名校。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求学,降低了对诈骗犯罪的警惕性,轻易落入犯罪分子的骗局。但是,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但并非唯一的转折点。面对现实,考生和家长都应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得失心,在成绩、能力限度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高校,切勿心存侥幸。

□本报记者 杨琳琳 通讯员 马聪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