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备受社会关注。随着2022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在此时动起了“歪脑筋”,借高考散布虚假信息,制造焦虑,实施诈骗,甚至诱导考生考试作弊。近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6月4日 《中国教育报》)
每年高考季,都是涉考类诈骗案件的高发期。从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的案例可见,不法分子围绕“助攻考试”“作弊器材”“枪手替考”“包过保过”“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套路做文章,误导考生和家长,从而实施诈骗。如果考生和家长心存侥幸、盲信盲从,就可能上当受骗,轻则损失钱财,重则误了学生前程。
从这些案例看,骗子们并没有多高明的手段。无论是借高考散布“包过保过”“内部资源”等虚假宣传,兜售“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实施诈骗,还是宣称能为考生提供“助考”“替考”以及作弊器材等“服务”谋取利益,都是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一些考生和家长之所以上当受骗,无非就是妄想以此得高分,从而丧失了基本的理性和判断能力。
对旁观者来说,这些“高考骗局”比较低级,但对身处其中的考生和家长而言,在渴望考上理想大学的心理下,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掉进骗子设置的陷阱。高考预警信息提醒,考生和家长要充分认识考试作弊的危害及法律后果,坚持诚信考试,拒绝考试作弊,切勿以身试法,以免自毁前程。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命题、印刷、运送、存放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考前不可能有所谓的“高考真题”“绝密答案”。因此,作为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明辨真假,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求证,避免入局。
防范“高考骗局”,除了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外,还需多方同心协防。有关部门不仅要加强高考防骗预警,还得加强有关法规政策宣传,让考生和家长普遍知晓考试及录取环节的规则与流程,并加大对各种诈骗的查处力度。学校应将防诈骗教育作为日常生活教育的“必修课”,提升学生对高考诈骗的认知,积极防范各类诈骗陷阱。电信部门应把握高考等特殊时节,加大相关信息监测力度,及时阻止欺诈信息传播,并严格取证交予警方立案。
同时,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发生在身边及朋友圈的涉考虚假信息,积极进行投诉、举报,并配合公安等部门做好高考考试与招录工作中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