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产假难以顺畅落地,本质上是一个相关主体利益诉求如何平衡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分摊陪产假的成本负担。这就要求政府练好各方利益的“平衡术”,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着力消除陪产假落地中的各种梗阻。
“我们生了两个孩子了,媳妇每次的产假和假期工资都能保证,我却从来没休过陪产假,公司没人提,我也不知道该怎么休。”日前,在北京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周先生告诉记者,公司里和自己同类情况的“奶爸”有不少,但很多男职工不仅没休过陪产假,甚至“听都没听说过”。(4月25日《工人日报》)
现实中,类似周先生这样没有休过、不知道怎样休陪产假的“奶爸”并不少见,有的“奶爸”甚至没有听说过陪产假。北京市总工会此前开展的专项调研显示,41.78%的受访职工没有休过陪产假,39%的受访职工不知道单位是否提供陪产假。虽然有些职工知道单位有陪产假,但担心影响工作主动选择不休,其比例达到64.53%。陪产假从法律层面照进现实,显然不能一蹴而就。
作为全局性、战略性解决人口问题的一项优生优育配套政策,自去年8月国家出台三孩生育政策以来,各地相继启动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改工作,密集出台增设或延长男性陪产假的地方法规。尽管法律的兜底让男性陪产假照进现实可期,但有假不敢请、担心请假会影响收入或晋升,已成为横亘在不少男职工面前享受陪产假福利的最大障碍,亟待精准“清障”。
男性陪产假难以落地,主要在于“假期期间的工资由谁支付”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目前,不少地方出台的法规均规定男性陪产假工资由企业支付。这种全部由企业负担陪产假期间男职工工资的规定,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负担,企业自然对落实陪产假制度缺乏积极性。尽管这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但从权利义务对等的法治逻辑来讲,只要求企业尽义务而为其解决增加的用工成本负担,是有失公平的,无疑在法理逻辑上站不住脚。
不难看出,陪产假难以顺畅落地,本质上是一个相关主体利益诉求如何平衡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分摊陪产假的成本负担。这就要求政府练好各方利益的“平衡术”,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着力消除陪产假落地中的各种梗阻,促使企业、政府和家庭之间的负担份额趋于平衡合理。
对于企业落实陪产假所产生的成本负担问题,有人建议通过减免税费、直接给予财政补贴等方式,补偿企业因陪产假增加的用工成本。虽然这些举措确实有助于根本性解决陪产假落地难问题,但也应看到,税费的减免、财政的直接补贴等措施的推行,牵一发动全身,既需要宏观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又需要可供操作实务的具体举措,在短期内出台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的长效机制并不现实,显然对此还需要另辟蹊径。
实际上,就短期内清理赔产假落地中面临的障碍来说,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这一做法,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政府职能部门完全可以参照相关做法,要求男职工参加生育保险,把其在休陪产假期间的工资交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如此既解决了企业独自承担陪产假成本的燃眉之急,又能实现男女生育假期间待遇标准的统一,不失为理性务实选择。
当然,企业也要走出落实陪产假制度只是增加负担的思维窠臼,主动在落实好该项制度方面学会算长远大账。须知,随着劳动力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逆转,更多求职者愈发注重企业包括落实陪产假制度在内各项待遇的人文关怀。企业应顺势而为,把主动落实陪产假制度作为吸引人的法宝,让负担化为确保自身基业长青的竞争优势。
□张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