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我这两年特别想写又不敢触碰的一种情感。
不同于母爱的感性、具体,父爱相对理性、抽象,常常需要时间去体悟。米南德曾说,没有哪一个人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不惑之年,我仍不确定自己是否悟到了父爱的真谛。
在众多关于父爱的描述中,我最中意的是:父爱如山。简简单单四个字,勾勒出父亲高大的形象,赋予了父爱深沉厚实的内涵。三山五岳各有风格,父亲也是一样,有着不同的性格,潜移默化影响着子女的为人处世、人格培塑。
在我的记忆里,爸和妈也有拌嘴,但很少吵架,与村子里的老乡没红过脸,时不常受人请托帮着忙活红白事儿,十里八村落下了一个好口碑。那时候,国家加强农村文明建设,我家常被评为“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村干部带着几个人,敲锣打鼓来到家门口,放一挂鞭炮,再在门框上角钉一个政府发的光荣牌。这也养成哥和我与人为善、处事公允的性格。哥上高中当了三年班长,大学当选学生会主席;我在军校也一直担任骨干,浪得同年兵“老大”虚名。
爸当过23年民办教师,在我眼里,是勤劳的农民,也是优秀的教育者。
在农村,男人是干活的主劳力,特别是那些累活脏活,犁地、浇水、运肥、装粮都得“老爷们”干。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爸干活时挂满汗珠的脸。作为懂知识的农民,爸不光会用蛮力。记得有一次,爸赶车去20里外的种子店换来“矮早”麦种,那年家里麦子每亩增产七八十斤。村里人开始用除草剂时,爸仍带我们顶着太阳去地里薅草,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爸知道,“用药不好”。
爸妈睡觉的里屋,除了床和衣柜,有一台缝纫机,白天妈操持缝补。还有一张书桌,晚上爸看书备课,窗台也摆满了书,这在当时的农村并不多见。
也许是兼有农民、教师两种身份,爸把劳动和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哥和我还小的时候,爸就带着我们干活。割麦子,我们有自己的小镰刀;做农肥,我们一起割草、拉车;垒猪圈,我们负责和泥、搬砖。
从小干活,锻炼了我们劳动的本领,也让我们更懂“劳动让人活得有尊严,劳动体现人生价值”的道理。到军校、下部队后,为数不多的“干活”机会总能把我的劳动能力和对劳动的热爱自然地呈现出来。现在看来,这对我的成长加分不少。
如果说爸对我们兄弟俩性格的培塑打下了人生的底色,爸更是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就像山峰标定路的方向那样,那方向就是读书!
记忆中,哥和我睡觉的屋里挂满了乘法口诀表、拼音表、笔划表,家里一面墙贴满了我们的奖状。那时的生活还很拮据,但不管家里遇到多大难处,爸妈从来没有动摇过供哥和我读书的念头,很难想象那是怎样的艰辛果敢,即使在哥高中生病、我初中学坏的日子里,爸也从没放弃过我们,想到这些,我不禁悔恨不已、泪流满面。
忘不了父亲午饭后看着我们练一页纸的字,忘不了考高分时父亲奖励的钢笔和新衣服,忘不了父亲蹬40分钟自行车送到学校的“冬至扁食”……
哥中考成功,爸果断在中师和高中之间选择后者,希望哥哥继续深造,考大学;我中考落榜,爸咬牙掏4500块“入校集资费”也不让我辍学,这成了我奋起直追最大的动力。
在我们哥儿俩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爸总是做出正确、前瞻的决定。我想这就是父爱山一样的伟大、坚定!
哥和我先后两年考上大学,爸又从威严的形象变成了可亲的模样,说起儿子时自豪又略带骄傲。虽然我们后来上学和工作的经历超出了他的人生经验,爸仍不时给我们“上课”,提醒这,叮嘱那。我想这就是“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著名教育哲学家、德育学家内尔·诺丁斯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的关怀能力,来源于被关怀的体验。”很难想象爸在爷爷长期在外地工作、只和奶奶一起长大的人生经历下,给予了哥哥和我这如山般的父爱!
想想哭哭、写写停停,完成这篇关于父亲和父爱的“散文诗”,就像和父亲完成了一场对话一样,心情格外顺畅。
谨以此文祝愿天下的父亲们幸福安康!
□张治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