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入伍,他在军营里淬炼成一名合格的士兵;退伍回校读书,他保持着军人本色,继续寻找各种报国机会,在冬奥会大学生志愿团队里,他成为“00后”最可信赖的“兵哥哥”。
潘昊坤是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三学生,2018年从学校应征入伍,服役于武警内蒙古总队某部。他在部队苦练本领,力求将自己磨练成一把保护人民群众的“利剑”。两年过去,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曾获得嘉奖一次。
2020年退伍返校,他依然保持着优良的军人作风和良好习惯,以部队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谈及报名冬奥会志愿者的初衷,他的想法简单而坚定,“这个决定不是我的冲动之举,而是受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的驱动,总觉得自己在这个重大的时刻要做些什么。”
在进入冬奥场馆工作岗位前,潘昊坤意识到一个不大不小的“拦路虎”——他的英语口语不熟练。他所在的体育通行控制岗位需要直接接触各国运动员,如果口语不过关会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往大一步说,站在这里的志愿者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中国青年人的形象。为此,他找来赛事培训视频反复观看,记录并背下所有重点词汇和短句,并经常与校内留学生进行对话训练,在宿舍里也抓住空闲时间不停练习。北京冬奥会开始后,他在比赛现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站姿标准,对每一个进入区域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都耐心检查证件,检查完回复一句“谢谢您的配合”,他用一举一动展现了退伍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每天在工作场馆与驻地酒店之间两点一线的忙碌,服务期间不能随意外出,他对这种管理模式并不陌生,军旅生涯早已帮助他养成坚韧的军人意志。他也与身边的志愿者分享参军时的管理经验,鼓励大家在生活、工作上乐观面对,带动同伴一起完成服务任务。
除了完成好本岗位工作外,他还担负着机动任务,经常要配合其他岗位共同完成一些额外任务,每次他都主动请缨,走在前面去帮忙,“本来我就比大家年长一些,还有服役的经历,这时就应该主动担起责任,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大学生志愿团队里为数不多的“90后”,在“00后”面前,他自觉扮演起“兵哥哥”的角色。
有一次,一位同学因为前一晚值过晚班,第二天早晨错过早班车,只能等待一个小时后的另一班车前往场馆,其负责的岗位临时“出缺”。提前到达场馆的潘昊坤得知消息后,在之后仍有三个小时的值班任务情况下,决定代替同学顶上去。因为他认为这是一项团队任务,团队成员有义务互相修补出现的“漏洞”。“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在工作上出现失误,其他成员也会帮我查缺补漏,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我们的共同目标是高质量完成冬奥志愿服务任务。 ”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赵泓璇 梁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