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图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刚回国, 她就开始想念中国了……
留住报刊亭, 留住城市的文化血脉
春招市场里的“妈妈岗”, 为人性化服务点赞!
春耕田野里的“开学第一课”, 接地气!
送别!资助1300多名学生的 退休教师周火生去世
106万通电话的温暖, 106万次爱心的传递!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住报刊亭, 留住城市的文化血脉

 

说起报刊亭,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各种各样的回忆和体验。每个地方的报刊亭,都见证着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风景和文化消费。如今,放眼各个城市,报刊亭的日益衰落不但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痛,也让人感叹随着纸媒的不断衰落,众多的报刊亭会不会成为继续消失的文化遗址?

前不久,因为B站UP主@康哟喂的一条视频,杭州计划关停所有报刊亭的消息引发了全网关注,也掀起了新一轮对纸媒时代的怀旧浪潮。

这位网友出于对报刊亭的热爱,跑遍了杭州街头,仅找到三家仍未关门的报刊亭,他用镜头记录了摊主们的不解、遗憾与不舍。

随后杭州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杭州报刊亭不是全部关掉,而是“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整改和提升”。不过,报刊亭会由最初的300多个减少至69个,这69个报刊亭会以新面貌再次出现。在笔者看来,这保留的69家报刊亭,在偌大的杭州城里,就像是星星点点的文化遗存,用可以忽略不计来形容也不为过。

据澎湃新闻报道,早在2008年全国各地就开始以“占道经营”和“影响市容”为由掀起了第一轮大规模化拆除报刊亭的热潮,2008年到2013年的五年间,全国累计拆除了1万多家报刊亭。2012年,为了推动“退路进店”工程,郑州成为全国省会中首个没有报刊亭的城市。

笔者发现,每个城市拆除报刊亭,理由都是整顿市容,美化环境。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被拆除报刊亭的地方,停着大批东倒西歪的共享单车,没有人整理,不同样也是影响市容吗?难道我们的城市真的容不下这些小小的报刊亭吗?

我十分喜爱报刊亭,经常在报刊亭买点喜欢的报刊。前不久,笔者特意仔细走访了北京的报刊亭。发现在西城、东城这些核心区域,报刊亭还有一些,据称以往北京有3000多家报刊亭,如今还有700多个。我问过摊主,每天能卖多少报纸?有的避而不答,有的摊摊手,无奈地说,“也就是十多份”,而且以中老年为主。看着这些风雨飘摇的报刊亭,不得已在搭售饮料,不禁为这些在苦苦挣扎的报刊亭而惋惜。

其实,报刊亭在几十年前成为了每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风景,如今虽然举步维艰,但是全部拆除,不是明智的对待报刊亭的办法。如果把报刊亭,仅仅作为商业运行的一个简单项目,那么,这些报刊亭基本都不能赚钱,甚至都不能养活报刊亭的经营者。因此,不妨借鉴巴黎和纽约的做法。

数字时代报刊亭何去何从是全球的难题,而巴黎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转型的榜样。受纸媒衰退影响,巴黎市报刊亭数量在2005年一度下滑至260家。但在政府的升级换代工程之下,巴黎成为报刊亭数目实现增长的唯一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由2005年的260家增长至2018年时的409家。除报刊杂志外,还销售各类市政出版物,如城市导游手册、交通地图、明信片,以及旅游纪念品、景点门票等,已成为巴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因此,与其简单地拆除或者关闭,都不是好办法,不如采取政府主导牵头,对报刊亭进行全面升级换代。除了统一标识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增加其它文化服务功能。

我以为,报刊亭不但是文化载体,还是极为便民的窗口、社区居民沟通的驿站,承担着文化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它如同一块文化试金石,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温度和胸怀。留住报刊亭,就是留住了我们城市的文化血脉!

□赵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