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一到,春节的气息愈加浓烈,年也就不远了。如果把年比喻为一幕大戏,冬至是人们刚刚迈起步伐准备赶去看大戏;腊八节则是徐徐地拉开序幕;接下来小年粉墨登场,年味儿开始越来越浓。
《释名》云:“灶。造也,创食物也。”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被玉皇大帝派来人间执掌灶火,管理饮食,考察人间善恶,每年要向玉皇大帝回报。返回前,民间会为其设祭送行。灶间张贴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就表达着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古代,祭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祭灶风俗始于周代,时间不一,汉朝以前祭灶在夏天,汉至宋在腊月二十四,明清时,祭灶已为腊月二十三。这天,无论穷富,家家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清水、料豆、糕饼、麻糖、胡桃等祭品,伴着鞭炮声,祭者口念祈福之语。人们用灶糖抹住灶王神像嘴巴,让他老人家甜甜嘴,以便在玉皇大帝面前为自家多多美言。
此外,还有“年三十儿贴花门”,外人便不可进家的规矩,据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祭灶节后的“年关”是贫苦人家最难熬的日子,地主派人到穷人家讨债要账,难以还债者只好出去“躲年关”,等年三十儿贴了对联后再回家,遂称“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
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一大早,全家就开始忙碌起来了,清扫完庭院卫生,壮汉们伴着朝阳开始赶集购物、烹羊杀猪。女人们烧制食品、制作纸帛。孩童穿梭其间、驱赶鸡狗啄叼、接拿使唤。家家虔诚祭拜,户户祈愿幸福。家舍里散发着阵阵清香,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喜庆。不禁让人想起宋朝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如今,虽然很多地方仍保留着民间祭灶风俗的同时,但更多是感受着家人团聚的喜庆。结束一年的忙碌,暂停工作的辛劳,放松身心、享受年俗,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品着美食,道着一年的收获,抒着得失成败,表着希望愿景。
小年过后,“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年俗文化,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愿景,一路载歌,畅游在多姿多彩的神州大地上。
□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