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入党考验
风的来源
李泽厚的四个“静悄悄”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泽厚的四个“静悄悄”

 

李泽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其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等。

得知李泽厚逝世的消息后,国内的很多文化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表示悼念、缅怀,赞扬他在哲学、思想和美学方面的建树和贡献。

有人说,怀念李泽厚,其实也是怀念那个时代的“美学热”。的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在知识界极具影响力。当时,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成为超级畅销书,销量达到了几十万。据说,他每到社科院哲学所上班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和他讨论问题,一直追随着他到食堂吃饭……

有人称赞他是“一个永远活在思想里的人”。人文学者刘再复就曾这样评价说:“李泽厚是中国大陆当代人文科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是从艰难和充满荆棘的环境中硬站立起来的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像大石重压下顽强生长的生命奇迹,他竟然在难以生长的缝隙中长成思想的大树。”

但是,面对他拥有的学术上丰硕的研究成果,思想界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的种种光环,李泽厚却又十分谦虚低调,“我没有那么多故事,一生简单平凡”“书就是人,人就是书。”

记得李泽厚说过他自己有四个“静悄悄”。这第一个,是他静悄悄地写。李泽厚一生从没报过什么计划、项目、课题,出书或发表文章之前从不对人说。这第二个,是“静悄悄地读”,李泽厚说“我有一群静悄悄的认真的读者,这是我最高兴的”“我的书既没宣传,也没炒作,书评也极少,批判倒是多,但仍有人静悄悄地读,这非常之好。我非常得意。”

笔者以为,这正是反映了李泽厚作为哲学家、思想者的精神特质。李泽厚思考的是,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的本性是不容扰乱的。他深知,当一个人能有所作为时,应当想到的是,一经选择、一经决定,便得使自己的精神安静,维持自己内心的秩序与和谐。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能够坚守心灵的安静、精神的安静、生命的安静……这成为他主要的人生态度,李泽厚就这样说过,“人活着”应“以落寞心情做庄严事业,恰好是现代人生”。

李泽厚的另外两个“静悄悄”,是“静悄悄地活”“静悄悄地死”。李泽厚希望自己“孤独地度过一生”,这既可以说是他作为哲学家精神气质的表现,也是他进行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正是在这种安静、孤独的精神状态、生命状态中,完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以及自我的建构。

记得柏拉图曾说“哲学就是死亡练习”“真哲学家,总是专心致志从事死亡,因此,他们在一切人中最不惊慌失措”。作为哲学家,李泽厚肯定是绝对不会回避“生死”这个问题的。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李泽厚早就做过一番彻底的思考。李泽厚说,自己的父母都在四十岁之前去世,能活到这个岁数觉得是种偶然。对待生死,李泽厚不仅达观,也是平静自然接受命运的一切安排的态度。这又让笔者想到了罗素的一段话,当想到死亡问题时,最好以一种坚韧的观点,从容而冷静地去思考它,而不要有意地去缩小它的重要性,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应感到一种骄傲。是的,当一个人的思想如落霞照耀着人们的时候,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的时候,死也就不足为惧了……

□许民彤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