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工人新村旧房精细化改造延续了工人阶级的荣光
礼遇劳模是关爱更是弘扬劳模精神
工会要为职工撑起 生命健康的“保护伞”
误导
燃气安全无小事 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
名誉侵权不是打压消费者评价权的道具
别让“家长群” 成为家长的负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人新村旧房精细化改造延续了工人阶级的荣光

 

工人新村何去何从,成为城市改造的一个课题。那么多旧房,是一拆了之,还是经过改造保存原貌,是对城市建设决策者的考验。

10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上海曹杨一村迎来70岁生日。当天,“建村70周年主题活动”在经过成套化、精细化旧房改造后的曹杨一村举行,首批回搬居民代表接过新房钥匙和鲜花,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上海市总工会特意向曹杨新村街道赠送了1951年10月29日和2021年10月29日的两份《劳动报》。跨越70年的两份报纸,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11月7日《工人日报》)

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人新村是许多大工业城市的地标性建设项目。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为解决城市工人居住问题,以较大规模投资兴建的工人住宅区,虽然用今天的标准看,工人新村的居住条件大多比较简陋,如面积不够宽敞,没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初期缺乏配套公共设施等,但是,对于当时许多居住条件很差的工人家庭而言,无异于生活水平质的改变和飞跃,更重要的是,工人新村首先入住的,大多是来自各工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可以说,入住新村是对劳动伟大的一种褒奖,体现了工人阶级成为国家领导阶级的荣光。

从城市建设、发展的角度看,工人新村还是城市社区建设最早的“试验场所”——新型的邻里关系、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新的商业网点、公共卫生、中小学校布局,乃至街区花园……开启了多少工人家庭的幸福新生活。这样的工人新村,曾经是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许多大城市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新社区,即使是许多“80后”,也曾留下儿时的美好记忆,有一份眷恋之情。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工人新村已经变成“旧村”,不仅房屋老化,房间狭小,而且各种生活设施的不足也愈显落后于人们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工人新村何去何从,成为城市改造的一个课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规模拆除,重建新的社区,但同时,也抹去了曾经的历史痕迹。工人新村毕竟不同于散落的旧房、破败的旧楼,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阶级地位提高,政府鼓励劳动光荣的一个印证和载体,拆除了不可能复建,抹去了实在可惜。

上海普陀区委、区政府把工人新村纳入非成套旧房改造计划,着意于在“恢复建筑原貌”和“改善居住质量”间取得平衡,组织工作人员和设计师“一户一策”制定改造方案,甚至屋顶的烟囱也在改造中保留了下来,“对老居民来说,充满了回忆”,也增加了老居民对房屋改造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在规划、设计与建造中,工程注入先进理念,把曹杨一村打造成了新的宜居社区,还被评为上海市第4批优秀历史建筑。这个结果令人欣慰,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北京也有工人新村,例如酒仙桥地区。那么多旧房,是一拆了之,还是经过改造保存原貌,是对城市建设决策者的考验。既然那些老厂房可以打造“798艺术园区”,相信老宿舍也能改造成为宜居的历史建筑。给老人留下一份记忆,给后人留下一份“遗产”。正如曹杨新村街道负责人所说,“工人新村的荣光与骄傲在新时代延续,这里丰富的劳模故事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