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昌平区全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0%,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已基本建成。
昨天一大早,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分类回收员来到富泉花园,开始了一天的上门回收垃圾工作。“爱分类”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上门服务+物质激励”的方式,打造回收与资源开发利用深度结合的完整效益链。
“以前我都是把水瓶、纸壳等拿到外面卖,现在线上预约,就能上门回收,我觉得更方便了。”居民潘树奇说。“我们采取应收尽收的模式,对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化分拣,分拣成50多个品类,分别对接废物利用企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迪介绍说,居民只需将可回收垃圾简单分好类,预约好上门服务时间,就能得到0.8元/公斤的分类环保金奖励。
除上门回收、收集运输外,“爱分类”公司建成了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低负值资源、废家电、废纺织品7大专业化分拣车间。将可回收垃圾回收到分拣中心后,专业人员会对其中的废塑料、纺织品、纸类、金属、玻璃、有害垃圾进行再分类,并打包送至相关废物利用企业,资源化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
“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曾经,这首形象易记的分类口诀在朋友圈里广泛转发。“刚开始时也不会分,后来就习惯了,现在分类就是顺手的事儿。”一大早,家住东关南里小区的居民李芳萍,拉下厨余垃圾桶的手拉环,娴熟地将厨余垃圾破袋后倒进桶内,再抖抖垃圾袋,顺手扔进一旁的其他垃圾桶。
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昌平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大力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目前,全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0%,营造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最新数据显示,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比《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的2019年增长了3.17倍,达到322.98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其他垃圾日均清运量1375.95吨/日,减量明显。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向凌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