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兵的敬礼
感受绿色文物的人文内涵
亦父亦友
■征稿启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兵的敬礼

 

2016年6月,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天朗气清,草木葱茏。一个老干部参观团缓步走向聂荣臻元帅铜像广场。走在队伍中间87岁的智俊信,从迈上广场第一个台阶便慢慢挺起了腰板,加快了脚步,逐渐走在了队伍最前面。

在铜像前,智俊信昂首挺胸站定,整整衣领衣襟,捋捋书包挎带,注目,凝望,举起右手,五指并拢,向着聂荣臻元帅铜像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还是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是他可亲可敬的“聂司令员”,还是那个敬礼,可就是这短短十几秒的敬礼,整整跨越了68年。

谁能想到,当年一个穷山沟里的穷小子,能成为聂司令员身边服务多年的“小鬼”。这缘分,起于1941年聂荣臻“三进三出常家渠”。常家渠,这个阜平砂窝镇曾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小村,因聂荣臻率万人军队驻扎于此,与日寇斗智斗勇、突出重围的传奇故事,而名扬天下。在兵荒马乱与战火硝烟中长大的智俊信,曾跟随任粮贸主任的大哥往常家渠送过公粮。这公粮是当地百姓交租后仅剩的口粮,是老百姓与子弟兵感天动地的鱼水深情。

大哥常讲:“短什么,也不能短公粮。聂司令员、子弟兵是为了咱穷苦百姓打天下!”十一二岁的智俊信并不太懂这大道理,但他对共产党、对子弟兵、对聂司令员有着深深的崇拜、景仰。受家族四个党员哥哥姐姐的影响,智俊信光荣地于1945年7月秘密入党,1946年10月参军入伍,成为华北军区三分队一名战士。那年,他17岁。

我问他:“您为什么那么小就要当兵?”智爷爷坚定地说:“你不当兵,我也不当兵,那谁来保卫国家?我虽然只有17岁,但我有参军报国的决心,有众多和我有一样理想信念的兄弟姐妹,大家团结起来,一定能取得胜利!”这信念支撑、激励着智俊信在战斗的道路上走得英勇,走得无畏。可讲起那些曾参加过的惊心动魄的战役,智俊信老人却云淡风轻:“那都是日常!”

作为从老区阜平走出的党员,作为聂司令员身边可靠的战士,1952年5月,智俊信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顺利获批,编入志愿军六十八军,远赴朝鲜抗美援朝一年零两个月。

那场无云山战役,已是副指导员的智俊信冲锋在前。他对全连156名战士说:“打死一个,够本儿;多打死一个,咱就赚了。死了,咱就是英雄!”最后下来的,只剩25名。战役之残酷、之激烈,智俊信在讲到无云山高地时用的两句话令我动容。一句是“阵地被打‘翻’了”,一句是“随便伸手一抓,全是弹壳”。

我能想象到,但又体会不到,那可是眼前这位如此平和的老人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可我想象不到,又能体会得到,面对凶残的敌人,眼前这位老人的“慈眉善目”也曾无数次“横眉竖目”,迸射出刚毅的火焰!

硝烟散尽,岁月流转,一切皆成过往,英雄归于平凡。从退役到离休,在地方工作35年,智俊信淡忘了自己的功勋,却始终铭记自己是名共产党员,始终铭记“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哪里最艰苦,我就到哪里安家”,无论干什么,“都是一心一意,干一行爱一行,哪一行我都不是外行”,彰显着共产党员的本色。

聪明好学的智俊信,从岳父手上学得一套正骨手法。县城及周边谁不慎错骨、扭伤,都会上门求助正骨,智俊信都爽快答应,“揉好,你走你的,不要钱。谁要给钱,马上退回。”有人说:“你私下帮人正骨近40年,少说得有几千人次,每回收10块钱,也不老少呢!”智俊信严肃地说:“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我有工资,有离休金,咱可不能钻钱眼儿里。”

2008年汶川地震,智俊信捐了1000元特殊党费。2020年抗击疫情,智俊信又捐出10000元。我问:“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有什么话想对党说?”智俊信的话很质朴:“继续多为人民服点务就行了,还想有机会再去给聂帅铜像敬个礼。”

时光荏苒,老了的是容颜,不老的是对党的情怀与信仰。眼前这位92岁、76年党龄的智俊信老人,目光澄澈,初心不改。

虽然我不是军人,但我是共产党员,等再去纪念馆,我也要向聂荣臻铜像敬个礼,向聂帅报告:阜平已富,像智俊信这些上过战场、参与过国家建设、回归平凡生活的英雄,过得很好;像我们这些生在新时代、奋斗在新时代的年轻一代,生活得正好;像街上奔跑的那些新生代及将来的“后来人们”,定会生活得更好。我坚信不已。

□张金刚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