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海淀区空气质量连续6年全市城区最优
近9成受访老年人会用智能电子设备
顺义区重阳文化节开幕
中建一局山西分公司火速驰援洪涝灾区
童心敬老
通州区普法宣传活动提升老人法律意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0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手段+生态环境治理
海淀区空气质量连续6年全市城区最优

 

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底,海淀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55%,空气质量连续6年保持全市城区最优。作为首都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海淀区走出了一条创新绿色协调发展之路。近日,记者跟随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生态北京‘媒’美与共”主题采访团走进海淀区,见识一下运用科技手段与生态环境治理碰撞出的“绿色火花”。

作为首都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海淀拥有24条河流、10个湖泊。其中,位于上庄镇的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北京唯一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为了保护湿地,公园每周仅开放3天,每天只接待300人参观。

“北京位于鸟类的迁徙通道上,每年春季和秋季成群的候鸟来到湿地公园休息并补给。”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刘颖杰介绍,由于城市绿地面积受到城市规模化发展不同比例的影响,湿地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非常好的空间。为此,公园内采取各种措施封育保护,比如,建立湿地处理模型,增加鸟岛、生态廊道,给动物提供更加适宜生存繁衍的栖息场所。从监测数据来看,动物植物数量每年都在成比例地增加,迄今已经观测记录到262种野生鸟类。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海淀区在严格“两线三区”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率先出台“留白增绿”建设指导意见,因地制宜规划绿地建设,推进平原造林、园林绿化养护、小微绿地建设等,打造百姓身边的绿色生态空间,不断刷新城市生态颜值。截至2020年底,海淀区共有精品公园25个,居全市第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3%,森林覆盖率35.78%,居城六区首位。海淀人远有可游、近有可赏,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得到了极大提升。

科技和创新是海淀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当前,全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也被赋予了“城市大脑”的超级功能,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手段、移动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逐步提升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水平。

记者在海淀“城市大脑”展示中心看到,目前,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生态环境领域均可以通过“城市大脑”实现实时监测。渣土车、柴油车,违法施工,偷排污水等这些以往难以监管查处的种种污染现象,在“城市大脑”大数据技术支撑下,都得到了有效监管。

海淀城市大脑工作专班副主任巩振文介绍,目前针对气体的传感器布设有300余处,对移动污染源的排放监测大概有10000多个点位,对水质的传感器布设有200余处,排污口的传感器正在加快布设中。“‘城市大脑’的强大之处就是通过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对整个领域的薄弱环节都有清晰的掌握。对下一步整体决策有导向作用,让工作更精准化。”巩振文说。

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和国网海淀供电公司还依托海淀“城市大脑”积极探索了“生态环境+电力”的合作新模式。记者在“城市大脑”智慧能源版块看到了海淀区与北京市GDP、用电量等数据。“通过电力数据可以看出整个地区在有效的环境治理下,碳排放总量是逐年下降的。”巩振文介绍,通过电力大数据,可以精准溯源、实时监测,为生态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政策出台、指挥调度、执法研判以及相关的风险预估和分析等提供支撑,为空气污染防治提供相应的辅助作用。

□本报记者 孙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