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职工匠师培训,不仅让我结合个人岗位和本职工作更好了解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含义,更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沟通和表达将自己对这三种精神的理解传递给更多行业职工,形成传帮带的大环境与新格局。”经过职工匠师培训,“北京大工匠”获得者、北京京彩弘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周晓杰表示“获益匪浅”,明白了工匠不仅需要“硬件”支撑,更需要“软件”赋能。
从一名园林行业的白丁,到获得“北京市技术能手”,再到如今的“北京大工匠”,周晓杰的职业生涯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始终联结在一起。刚毕业时,周晓杰认识的植物不足100种,更谈不上了解北京当地苗圃和苗木。北京市城区园林植物种类有113科、407属、800余种,想要把这些植物弄到“门儿清”,绝非易事。于是她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北京的各大苗圃、公园和植物园,走进各条街道去实地调研。大多数苗圃都建在偏远的市郊,单程时间往往都在3小时以上,周晓杰带着水和面包,坐着公交车早出晚归,用脚步丈量各种类型苗圃的面积,记录品种、规格、数量、种植株行距等信息,了解北京不同区域植物的四季生长状况。她经常独自行走在田间野地,陪伴她的经常是日落日升、村庄犬吠、林间蝉鸣。也正是这段经历,为她的林木种苗技术研发、新品种苗木引种驯化、良种繁育等技能打下良好基础,从业以来,她引进驯化新优彩色苗木80余种约20万株。
在职工匠师的培训过程中,老师们要求每名学员结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大主题,总结出各自对“三种精神”的理解。周晓杰给出的标签是“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而这三个精神标签背后,是她职业生涯中无数创业创优的生动故事。在周晓杰看来,与“勇于创新”精神标签相对应的主题,对她来说一直都是“让北京的冬天绿起来”。
2015年,北京园林绿化增彩延绿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工程计划利用2015年到2022年八年的时间,在北京推广80多个植物新品种,建设若干个示范区,解决首都园林绿化色彩少、绿期短的问题,推进园林绿化景观质量提升,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三季有彩、四季常绿”的宜居之都。周晓杰便开始了新品种“京彩常绿一号”的研发、嫁接、育苗工作。
新产品的诞生不是简单的组合(嫁接),细节、效率、难度都远超常人想象。为了缩短生产年限,周晓杰和团队选择让苗木的嫁接和移栽同时进行。72小时之内完成苗木的起苗、嫁接、装车、运输、栽植,嫁接时足足有300余个接口,还要进行土壤改良、土球消毒、水肥供给......周晓杰事无巨细,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将自己对苗木的精细化管理能力转变成了苗木顽强的生命力,近600株“京彩常绿一号”嫁接的成功率达到了95%以上。
让北京的冬天绿起来不仅需要品种创新,更需要技术创新。在“大规格苗木双容器育苗技术”上,容器苗所使用的外盆材料已经更新到第三代,里盆已经更新到第五代。外盆从原来的塑料材质升级成了如今竹材料的竹缠绕复合管,单件产品的成本也由原来的1350元大大节省到了现在的750元,还能起到减少碳排放、增加生物资源利用的效果。
在职工匠师培训课堂中,周晓杰意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必须要把自己的经验和心路历程分享给更多园林职工,才能做到开枝散叶,让首都园林绿化事业人才济济。“单纯枯燥的讲授是不会有人感兴趣的,我们需要学会转变身份,走到广大职工中去。”周晓杰说,“要充当朋友、伙伴、分享者、帮助者,用亲身经历激发职工动力,用实践提高职工能力,去传道授业解惑。”
周晓杰说,她的梦想是行走在祖国各地的森林山野,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北京增彩延绿,装点每一个春夏秋冬。
□本报记者 赵思远/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