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挑战自我 走出“舒适圈” 做“三种精神”的优秀传播者
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讲好工匠故事 担当起工匠人才培养的助推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0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挑战自我 走出“舒适圈” 做“三种精神”的优秀传播者

温莹莹
北京环卫集团机扫公司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
 

温莹莹说自己是“根红苗正”的环卫人,是家里第三代环卫人。

温莹莹十年扎根环卫一线,立足天安门地区环境卫生首善之区建设,带领党员形成以重大活动保障为核心的1+N天安门作业模式,和团队一起将作业质量从“双十”提升至“双五”标准,即垃圾落地时间不超过5分钟,作业后路面尘土残存量不超过5克,让天安门广场可席地可坐。作为首都核心区的环卫人,别人过节,他们过关,没法陪伴家人和年幼的孩子。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筹备和保障工作中,她平均每天行走2万多步,查看点位、反复推敲作业方案。保障中,她连着40多个小时坚守岗位,带队完成表演方阵就餐垃圾收集、观礼台清扫等任务。在自己的岗位上,温莹莹用坚守与奉献,展现着新时代环卫青年的风采。

自今年7月7日起,温莹莹在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参加为期两个月的职工匠师研修。从案例课程开发方法、课程架构设计到教案与课件制作、授课表达技巧,进行了全面的学习。

“在市总工会职工大学,我们享受了课程研发与设计的饕餮盛宴,也让我们离成为一名职工匠师的梦想更近一步。还记得在职工匠师研修班开班动员的时候,刘蓉书记说‘市总工会职工大学是职工匠师温暖的家,是贴心的娘家人’,他们高质量的教学与保障,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娘家人的贴心、温暖。”

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得心应手,然而成为“职工匠师”,让温莹莹经历了迷茫、痛苦、苦思冥想、拨云见日直至成竹在胸的过程。温莹莹说:“记得刚刚拿到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很迷茫,在培训之前,我自己尝试搭了几次框架,可是都不太理想。你比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三种精神’讲什么、怎么讲?这些问题困扰我很久。所以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的培训,像一场及时雨,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培训中,老师们生动形象的案例讲授、深入浅出的知识解读、循循善诱的思路启迪;“一对一”精准辅导,“点对点”助力提升,“手把手”本领传授,课程的架构逐渐明朗清晰,温莹莹清晰地感到“职工匠师”的羽翼逐渐丰满。确定主题、搭建框架、选取故事、制作PPT,她们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不断努力下,思路逐渐明确、内容逐渐充实、表达逐渐流畅,尤其是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听众产生共鸣的时候,温莹莹说:“我体会到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欣喜与成就。”

成为“职工匠师”,温莹莹觉得,这是一种幸运。大家都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可面对“职工匠师”这一新身份,所有人走出“舒适圈”,勇敢的向自我发出挑战;面对困难,大家向难而行、迎难而上,与老师的反复沟通,促膝长谈至深夜,即使是在课间和吃饭的时间,也都在持续的思考和交流。面对课程,所有人都精益求精,反复的推敲、请教、打磨、尝试,哪个题目更吸引人、哪个故事更能打动人、哪张照片效果更好,就连眼神、手势、肢体动作这些小细节,都反复的琢磨,想的就是好一点、再好一点。

温莹莹说:“成为‘职工匠师’,是一种责任。能够成为‘职工匠师’,是对我们的肯定,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责任。今后我会珍惜每一次讲课的机会,认真备课、悉心准备,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在传承和弘扬‘三种精神’中,践行自己作为‘职工匠师’的责任和使命。”

□本报记者 边磊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