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多向选择,走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不仅在学校就应该给予及时、充分的教育,而且需要营造社会氛围。有些舆论捧“状元”、吹“名校”,捧“白领”、贬“蓝领”,导向就不利于年轻人的多向选择。这种风气当刹。
又是一年开学季。迈过中考、高考“门槛”的学子们,有的升入大学,有的进入职高,还有的上了技校。有人说,职业教育是为成绩差的学生开办的,将来毕业前程渺茫,读职教是无奈的“垫底”选择。
这是一种歧视和偏见,必须消除和纠正。
职业教育对象都是“差生”吗?否!读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是许多学子的梦想。梦想没有错,但梦想并不都能成真。能够实现梦想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要面对现实,走平凡的人生之路。平凡不等于“差”,而且可以出彩。
职业教育“没出息”吗?否!近年来,随着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成为国家战略,有关政策也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职教学生通过专业培养,习得一技之长,有利于就业,而且可能改变人生。事实上,这样的事例每天都在发生,并且不断涌现出行业顶尖人才。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职业教育不是“兜底选择”,而是另辟蹊径。它的优势在于,引导学生目标更明确地规划职业生涯,今后无论就业还是深造,都更有机会。因此有人说,“成才的方式不在于选择了高端的教育,而在于选择了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前提是兴趣。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伊·格劳伯博士说过一句人生箴言:“做你喜欢做的事。”谈到对于专业的选择,他一再提到兴趣的重要性。他说,自研究之始,自己就从没想到过要拿什么奖,但兴趣却成为推动他作出重要发现的关键。他还认为,成长的不同过程总会有不同的兴趣,伴随的总会有新的探索,新的探索不断发展,最后才会成为一种专业需求。许多没有高学历的技能人才的成长经历,一再印证了罗伊博士的话。
兴趣需要发现。许多人都是有潜质的,但却不一定都能够充分发掘出来。发掘需要条件,就学生而言,一方面要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评估,清楚自己是块什么“材料”,做什么更适合;另一方面教师、家长要善于体察学生的潜质,发现学生的可造之处,引导学生向适合自己特长和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需要领导者知人善任,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质和特长。由此,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有些学生没有考取大学,又不愿意读职校,选择了复读。此举要因人而异。如果本不适宜读大学,复读则不可取。一个时期以来,复读“生意”红火,正是因为“千军万马”都奔向大学“独木桥”,都想挤进“象牙塔”。这反映了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是引导学生都去考大学,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一考再考的复读生了;如果没有那么“旺盛”的非正常需求,复读也就没有市场了。
引导学生多向选择,走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不仅在学校就应该给予及时、充分的教育,而且需要营造社会氛围。有些舆论捧“状元”、吹“名校”,捧“白领”、贬“蓝领”,导向就不利于年轻人的多向选择。这种风气当刹。比教育、舆论更直接、更有说服力的是就业,如果政策、市场有所倾斜,相信更有利于引导更多的学子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