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你好,海燕
大河之治
六份入党申请书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河之治
——读杨明《黄河简史》
 

黄河奔涌,故事不息,文化不息。当西方的诺亚方舟载着各种生物在水上颠沛流离之时,在东方,大禹正怀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开启大河之治。在他用“巨斧”开山引河之际,脑海中一边是因父亲壮志未酬就含冤而去的恨,一边是为天下立命、为生民立心的圣者情怀,还有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对涂山女的思念之情。

杨明所著的《黄河简史》,以奇丽的神话加斑驳的历史故事开篇,将黄河奔涌恣肆的历史与中国的传说、文化、历史杂糅在一起,引领读者重回大河“源头”,乘着黄河波涛,在数千年的人河交战与交融中,感受惊心动魄的大河往事和华夏故事。

书中,作者以黄河历史上的五次大改道为轴,串联历代黄河治理及与之休戚相关的治河人物及帝王将相。在作者充满人文情趣的笔下,纷繁复杂的黄河史逐波涌来,时而令人为治河良臣的不幸遭遇而扼腕,时而为帝王的不争而愤怒。整本书读下来,正如黄河九曲、风景百转,历代人物的声音终是与黄河的滚滚涛声融在了一起,形成了华夏历史的涛涛回声。

禹的大河之治在上古时期,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令今人难以分清何为真实、何为梦幻,但禹河故道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仍有迹可循。作者指出,禹的治河是在父亲的基础之上,再勘地形、测湖泊,因势利导、疏堵结合。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形成的禹河故道,稳定了相当长的时间。随着黄河携带的泥沙不断在大陆淤积,黄河在春秋时期终于发生了第一次大改道,向东南方向平移了一百公里。

千万不要以为,治理黄河仅仅是人与自然的抗争。作者在书中一再指出当人类的活动足以影响自然活动,当政治的因素影响了当政者的决策,黄河治与不治,怎么治,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水利问题,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时是扯不断、理还乱。

汉武帝因当权舅舅的私心而一再贻误治河之机,导致黄河泛滥多年,直至舅舅死后,才下定决心治河并亲自参加堵口。待到西汉年间,王景一代小官受命于危难,“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开启安流千年的传奇。

民国之时,西学东渐,大师辈出。听闻辛亥革命,一位愤怒的青年匆匆从德国赶回国内。可当他回来,战事已停,北洋政府成立,他扑了个空,只能转道返回。当他再次归来时,已学得一身水利知识。这位热血青年就是李仪祉,这次回国,他要大显身手了,他先创办水利专科学校,教书育人、融汇中西,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水利人才;后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泥沙问题的途径——上、中、下游统一治理,并首次提出治黄河重点应放在西北黄土高原上。世事并非只有学问和治理,还有人情、世故,还有官场的进退。李仪祉后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两袖清风干实事,修建泾惠渠福荫百姓,一渠建成再一渠,在那期间,规模宏大的“关中八惠”灌溉工程全面建成。

李仪祉一生忠肝义胆,上敢怒骂主官,下却怜恤百姓,铁骨柔情,真可谓光耀民国星空的铮铮铁汉、义气儿郎,又可谓教书育人的民国先生,兴修水利的治河名将。这样能文能武,敢爱敢恨的先生,怎不让人仰慕?李仪祉先生为国为民吐尽了最后的“蚕丝”,至死仍惦记着大河之治。

书中从大禹治水、王景开安流千年传奇,再到李仪祉的大河之治,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黄河治理,其中有叹息、激赞、怜恤,也不乏愤怒和调侃。惧往矣,今天的黄河治理,还要看这一代的风流人物。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不息,与大河恢弘的变迁治理辉映如歌,这一部《黄河简史》可谓精彩纷呈,多少帝王逸事、名臣风采、市井百态,以及近现代的家国荣辱尽在其中。掩卷回首,华夏人治河的风采,都凝缩成了大禹举起的开山巨斧,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

□胡艳丽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