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和贫困地区要么招不到人才,要么招到人才又流失了,因而陷入人才与落后互为因果的“怪圈”。甘肃的经验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其中有些经验不仅适用于贫困地区,同样可以为发达地区职称改革,助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所借鉴。
《工人日报》报道,甘肃深化县以下基层,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三唯论”,告别外语、论文、计算机“一刀切”,通过“放权、松绑、倾斜、优惠”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人才扎根基层发展有空间、晋升有通道、贡献有获得,一批农村教师、乡村医生、农村实用技术和文化人才成为受益最大的群体。
众所周知,许多基层和贫困地区发展迟缓,经济落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延揽人才需要条件,包括提供优厚待遇和发展空间,而这些又都与职称相关联。专业技术职称不仅是对一个人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的界定,而且关系到收入多寡、生活水准乃至社会地位。但是,由于现行政策某些规定条件的制约,又限制了许多基层人员的职称晋升。基层和贫困地区要么招不到人才,要么招到人才又流失了,因而陷入人才与落后互为因果的“怪圈”。
甘肃的经验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其中有些经验不仅适用于贫困地区,同样可以为发达地区职称改革,助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所借鉴。
其一,设置定向使用的专业技术岗位,下放基层亟需的教育、卫生、农业和工程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权。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及总数控制、评审权限集中,是制约基层职称评定的重要原因。甘肃为基层开设职称评聘“自留地”,有效解决了基层人才职数少、层级低、晋升难问题。与此相对应,专业技术人员可选择“全省有效”或“全省县以下基层有效”双通道晋升职称,这样的“地方粮票”虽然“有限流通”,但对于大多数并不准备流动的人才而言,已经足够,反而有利于他们安心基层工作岗位。
其二,在上述举措的前提下,对论文和外语、计算机能力不做硬性要求,突出了基层人才品德、能力、业绩、贡献导向。以往职称评审中,外语、论文、计算机是“硬杠杠”,现在实事求是了。以外语为例,考察应试者的外语水平是为了应用,离开了这个终极目的考试,就是无的放矢,为考试而考试。况且,评职称考外语,但不等于任何职称都需要相当难度的外语水平。如果实际工作中用不上外语,即使“考”过去也就扔了,有何用处?现在“跳一跳够得着”,挺好。
其三,谁用谁评,赋予基层更多话语权,着力解决过去“高标准”条件下,基层人才与省市属单位人才的不对称“比拼”问题。推进基层人才评价制度改革,重在业绩、能力评价标准,譬如以科技、专利、教案、病例等成果替代论文,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凭实绩论英雄。同时加大对爱岗敬业、工作实绩、工作年限、任职年限的评价权重。
其四,规定省市属单位人才职称晋升“凡晋必下”,以后晋升高级职称的人才,必须在县以下基层服务一年以上,同时明确,脱贫一线业绩可作为申报条件,以激发年轻人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建功立业的积极性。用这条“硬杠杠”作为约束,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基层和贫困地区人才资源。正如甘肃同志所说:人才干在基层,扎根基层,成长的通道必须畅通在基层。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