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开始,大兴区正式启动大规模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刘倩作为兴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年轻力量,第一批派驻到当时的区级接种点,负责接种疫苗最前端的登记工作。从九类重点人群接种,到60岁以上人群接种,刘倩和小伙伴们一样,在摸索中逐步推进这项新的抗疫任务。
核酸采样、隔离点防控、预检分诊、督导检查、复工复产指导……转战疫苗接种的刘倩,已经是一名“抗疫老兵”了。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身为党员的她第一时间写下了“抗疫”请战书,积极地参与到了疫情的防控工作中。特别是核酸采样初期任务繁重,为了能及时的、快速的、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她干脆带上行李住在了单位。
“现在疫苗接种工作和疫情最紧急的时候相比,轻松了不少,而且我还因为个人身体的原因掉了队,拖累大家了。”刘倩所说的掉队,是因为她不久前做了一次手术,休了病假。但同事们都知道:刘倩太拼了,她把眼睛累坏了。
启动疫苗接种工作后,刘倩负责前台登记以及报表工作。最开始为九类重点人群接种的时候,有的时候一天大概要接待二十多家单位,报表统计时,要把当天系统上登记的接种人数、各单位上报的接种人数和针的数据对上,但因为各单位上报的人数和实际来的人数不一致,经常出现对不上数的情况。这给刘倩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计划数和实际数,一直都在变,她要逐一统计。
从1月1日直到1月16日,一天都没休的刘倩觉得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到医院检查得知,视力下降明显,原本1000多度的视力到了1600度,而且眼底出现了病变,医生建议先做激光手术控制住眼底病变。让同事吃惊的是,上午做完激光手术,下午在登记台见到了刘倩工作的身影,“我走了之后,前面就缺一个人,更忙不过来了,没事儿,我年轻。”刘倩的一句“年轻”让手术变成了浮云。
就这样,一直忙到过年,仅休息三天的刘倩又上了几天班,就到了约定晶体植入手术的日子,第一只眼睛做完手术后,因为两只眼睛眼压不一样,刘倩一直感到头晕,在家静养一周后又做了第二只眼睛手术。可没成想,刘倩术后三天就上班了!“大家都在忙,自己在休息,我内心过意不去。没事儿,下班回到家以后我什么都不看,就躺着。”这一句“没事儿”,让家人成天为她揪心。
进入3月,疫苗接种进一步拓展,60岁以上老年人也可以接种。新的接种任务,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挑战。而这时,刘倩已经开始负责接种点的管理工作,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她去处理。刘倩介绍,很多老年人都形容不清自己的症状,到底能不能接种?需要医护人员做出判断才行。“有的老年人,拿一摞病例给我们看,有的更有意思,拿一大兜子药挨个问吃这个药能不能打,打完以后哪种药不能吃。”
现场,还会经常出现老年人跟医护人员发脾气的现象,因为在接种前要测量血压,有的老年人因为血压高接种不了而情绪激动。“这时需要我们耐心地安抚他们的情绪。”刘倩介绍说。
担任接种疫苗工作以来,刘倩的微信通讯录的好友数量猛增,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前来接种的人,大多数人接种疫苗后是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不过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反应,还有的人接种疫苗后会比较担心,刘倩就主动添加了对方的微信,方便随时沟通。每天晚上回到家,刘倩都会给当天接种后加她微信的人发个信息问问情况。其中,有一位女士,打完针后第二天出现了发烧的现象,而且持续发烧好几天,刘倩仔细询问了之后考虑对方不是疫苗接种后引起的发烧,有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造成的,便劝她去就诊,但对方一直扛着不去,后来在刘倩的再三劝说下,最终去了医院,核酸结果没有问题,就诊内科后发现是因为本人自身有炎症,刚好炎症在接种疫苗之后发作了,后来经治疗痊愈了。刘倩的这份关心,换来了“陌生好友”的一份安心和暖心。
从2020年初发生疫情,到上下一心举国抗疫,再到现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趋于平缓,一直冲锋在抗疫前线的刘倩觉得这是一次磨练,不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得到了提升。“非典”那年参加高考的刘倩,立志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公卫医师,在抗“疫”路上,她升华了当初的初心和抱负。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