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们天上见
细雨纷纷忆父亲
清明习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4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既写出了清明时节天气的特点,也写出了人们怀念亲人的思想情感,似乎这已成了清明节的标志。

古人非常重视清明节,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过好清明节。“须当醉卧桃花雨,堪负人间三月天”,踏青便是出游的最好方式。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清明日》里这样写道:“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清明之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花红柳绿、蜂飞蝶舞、如诗如画,一派美好的景象。此时,外出踏青最宜,看绿树、赏春花、听鸟鸣,享受美好的清明,享受欣欣向荣的春天,这是多么风姿曼妙的事儿啊。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生清苦孤寂的宋代诗人王禹偁,在清明之日,无花可赏、没酒可喝,就连柴火也还是昨晚从邻居那里讨来的。然而,这天天一亮,诗人点燃了孤灯,倚在窗前,静静地捧读诗书。这是多么高雅、富有情趣的清明啊!这也体现了诗人王禹偁虽贫亦安,虽苦亦乐的心境。

荡秋千的清明习俗在宋代最为盛行,杜甫的《清明》诗中写道:“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些诗句都说明了当时荡秋千的普遍。 宰相文彦博在《寒食日过龙门》一诗中,就荡秋千一事做了专门描写:“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意思是说,在桥边上,那一棵棵杨柳垂下来的柳枝,如一根根细长柔软的线,于是人们把这些柳条缠在一起,扎成一个个秋千来荡。荡秋千不仅可以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勇敢精神,因而备受青睐。

清明插柳是人们所喜欢的习俗,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人们想在清明这天,通过插柳,将世间一切的美好都留住。也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祈福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翻开书卷,感受古人过清明的习俗,怀古鉴今、传承文化,为节日增添了一份乐趣。

□冯天军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