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花式”提升胡同文明
为学生的情绪提供安全“避风港”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3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学生的情绪提供安全“避风港”
——记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学工办主任陈晨
 

阳光灿烂的周末午后,北京工业大学辅导员陈晨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她特别关注的一个学生打来的,“陈老师,我现在在天台上……”她听到这里一下子集中起所有精神来。

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陈晨来到北京工业大学,成为一名一线学生辅导员,如今已是学校文法学部学工办主任、北京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指南针”生涯规划工作室核心成员。有一年,她给全体新生做了关注心理健康的主题讲座后,一名学生找到她,诉说了自己的故事。原来,这名学生一直觉得活着很难,可是高中老师对他非常好,他不忍让老师难过,就勉强撑下去,老师劝他到了大学一定要去跟心理老师聊一聊,他就来了,像是完成一个任务。

听完这名学生的心路历程,陈晨很震惊,也很感激这位高中老师把一条生命延续下去的希望传递给自己。她暗下决心,要拉住这名学生,拉近生命的距离。那天,陈晨与这名学生聊了很多,她告诉对方:“生命可贵,在还没想清楚活着的意义时请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也许明天就会得到答案。”

随后,陈晨巧用心理学,精心设计了一个个沟通机会,每次沟通结束时都留下伏笔,有时是要看一个月才能还给这名学生的书,有时是请这名学生帮忙下周交上来的材料等,吸引这名学生继续走下去。她告诉这名学生自身具备的诸多优点,请他“坚持不下去时一定要告诉老师,千万不能不辞而别,因为老师也接受不了”,这名学生动容了。

在沟通中,这名学生对陈晨建立起信任,信守承诺的他每次想放弃时果然联系了陈晨,她听到过很多次这名学生在天台的哭泣,也接到过这名学生躲在灌木丛中打来的电话,直到平稳情绪后回到安全的地方。

就这样,不停地谈心,不懈地呼唤,在陈晨的劝说下,这名学生终于愿意接受定期的心理咨询,开始定期去医院复诊。为了给这名学生提供更多、更稳固的支持系统,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她再接再厉,发动更多学生愿意亲近的人加入挽救小组,包括请他的室友班长跟他用心地交朋友,联系班主任给这名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师长的关怀,跟咨询师联系从不同角度互相配合给他更多支持。陈晨则经常跟这名学生的妈妈通话,告知这名学生的近况,倾听家长的烦恼,让对方宣泄情绪后再一身轻松去跟孩子交流。她甚至辗转联系到这名学生的高中老师,请对方予以及时的问候,让这名学生感到毕业后没有被老师遗忘。

情况一点一点在好转。春节,这名学生发了人生中第一条朋友圈,表达了对大家的新春祝福,也传递出对未来的期待。现在的他已经顺利毕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名学生和陈晨依然保持着联系,他说“老师这么久还记得自己,好感动,感到好好活着的动力又增添了很多”。

在成长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困难、挫折,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让陈晨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学生的负面情绪,通过一次次深入交流、倾诉,她给予学生充分发泄的机会,陪伴着学生找回勇气,心情回归平静。她认为,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情绪的陪伴者、前行的鼓励者、安全的守护者,自己的故事是千千万万辅导员的日常经历,陈晨说:“我想为学生的情绪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告诉他们——别怕,有我在。”

□本报记者 任洁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