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图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委员建议平日降低高速费 代替节假日免费
人为设定“35岁门槛” 如此武断不应该
“假协和”医院被摘牌后 应对操作更气人了
“红极一时”的生酮减肥法 可能引发皮肤病
220多万只燕京啤酒瓶 存炸裂风险被召回
婚礼现场新郎“职业病”犯了: 科普起了反诈骗知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3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为设定“35岁门槛” 如此武断不应该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职场上的人,突然对35岁这个节点恐慌起来了。因为在不少单位,35岁成为了求职和升迁的分水岭。很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设定了35岁以下的硬性条件,升职时也把35岁作为一道红线,如此让35岁的人望而生叹、心存疑虑。

不久前,新华社记者调研了春节后的求职市场,发现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员工90化”。如此一来,势必导致35岁+与40岁、50岁人群一道成为“就业困难人群”,面临失业、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由此,笔者联想到,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就显示我国18至34岁人群成为焦虑与抑郁高发群体,低收入、低学历、无业/失业人群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看来,这一年龄群体因为面临职场、收入、跳槽、升迁、婚姻、家庭等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众多单位设定的求职35岁以下门槛,无疑成为这一年龄群体焦虑的催化剂。

本来,35岁是一个人成熟和面向成功的最佳阶段。一个人在20多岁大学毕业之后,在职场上打拼了1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职场人脉和经验,也是最有想法、技术最为熟练、最出成果的时期。然而,很多到了35岁的人,如果此时在原单位没有被重用和提升,就会被边缘化,无论在工作岗位和工资待遇都会下滑,甚至遭遇排挤。而此时即使有跳槽相法,很多人也由于其它单位的求职年龄红线而止步,于是就只能委曲求全,忍气吞声。一些人甚至戏言:对35岁想跳槽的人来说,人脉多的卖保险,人脉少的开滴滴,没人脉的送外卖……更有甚者,有的人错误地认为,小于35岁是人力资源,大于35岁成人力成本。换言之,上了35岁的人,似乎成为了单位的累赘。

有一家公司招聘明文规定,分支机构中层管理人员年龄不得超过35岁,总部中层年龄不得超过40岁。如果的确需要招聘超龄人员,不仅需要层层特批,甚至还要扣减招聘所在分支机构的年度预算。在这种用人的错误导向下,很多单位年满35岁的人就是“生活琐事多”“工作精力有限”“身体健康有风险”的代名词,从而不得不面临“招聘不考虑,提拔靠边站”的尴尬之境。

这种在用人上争抢收割青春红利的做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热情,也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不公,阻碍了人才的正常流动,对本单位、本行业的提质升级都是相悖的,尤其是一些高精尖行业。然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今年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35岁以上的求职者中,有近一半因收入下降而从中高收入群体降至低收入群体。可以设想,当35岁左右的人面临如此大的就业焦虑,势必引起焦虑叠加现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发职场求职的健康发展。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表示在职场中有过“年龄焦虑”。

鉴于目前在职场上普遍存在的35岁门槛,笔者以为破除这一误区,不能只是市场调节,还需要有关部门出台反对就业年龄歧视的规定。同时,作为劳动者,不管你从事何种工作,都应当充分设计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力争在本专业、本领域内有一技之长,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人才。让自己的竞争力保持最佳状态。

在职场上,我们理应看重的是实力和工作成绩,而非年龄,更不是人为地设定什么“35岁门槛”。进而言之,不以年龄论英雄应当成为职场求职的常态!

□赵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