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全国两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群策群力 自立自强
把北京科技创新资源 培育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激扬社会正气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司马红委员:
加快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利于发挥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要素密集的优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司马红认为,加强京津冀创新联合体建设,可以为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

司马红介绍,近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加强科技交流与协作,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源头作用,按照“挖掘源头供给、打通转化渠道、提升承接能力”的工作思路,加快推动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输出津冀技术合同23302项,占全市输出技术合同总项数的5.7%,成交额1215.3亿元,占全市的4.8%,成交额年均增长率22.4%,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96.0%。但与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对科技成果的迫切需求相比,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还存在不足。从北京市技术市场技术输出流向看,“十三五”期间,输出到津冀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比重分别比输出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比重低4.8和1.5个百分点,输出到津冀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分别比输出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增速低4.9和2.3个百分点。

为加快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司马红建议,对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指导和支持,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用,强化三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推动更多北京优秀创新成果在津冀转移转化,在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的同时,协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具体来讲,司马红建议推动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首个国家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实现专业化、市场化运行。“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核心定位,搭建高校(院所)和市场需求的纽带桥梁,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通道。”司马红解释,并建议国家层面结合京津冀重大创新需求部署一批重点任务,引导其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在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联动的纽带,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司马红建议在现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京津冀加强协同创新。持续推动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并把基础研究中能够有可能实现成果转化的项目提炼出来,进一步完善创新链条。“支持津冀龙头企业与北京创新资源对接,建设联合实验室,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司马红建议,以此解决津冀龙头企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引领当地产业创新发展。

司马红还建议,推进京津冀地区应用场景建设。例如,组织和引导京津冀地区大型央企、国有企业开放重大工程建设、数字化工厂、技术升级改造、节能减排等领域应用场景,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高校院所、中小微企业在5G、AI、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促进技术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未来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高铭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