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全国两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群策群力 自立自强
把北京科技创新资源 培育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激扬社会正气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玉明委员:
把北京科技创新资源 培育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在接受本报记者视频连线采访时建议,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北京拥有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90多所大学、1000多所科研院所和近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连玉明分析了北京科技资源优势,建议重点布局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做好战略性技术储备,打造一批“杀手锏”,推动北京科技创新项目纳入科技创新“国家队”。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基础雄厚、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的优势,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系统谋划和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更加重视“从0到1”的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围绕优势领域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北京布局、落地和转化。

连玉明建议,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科研组织体系,加强与首都功能相匹配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做好关键性技术应对,解决“卡脖子”问题。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研发机构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项目选题机制,建立“卡脖子”清单和技术攻关清单,实现“靶向”攻关、精准突破。深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改革,转变机构、人才、项目评价标准和方式,营造更好的科研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生态。强化“两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分工体系。

连玉明还建议,把北京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统筹起来,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做好协同性技术转化,真正实现“三级跳”。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统筹起来,形成分工合理、协同合作、融合发展的创新发展共同体,推动从创新链到产业链再到价值链的跃升。推动数字化赋能,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水平,以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同时,抓住两个发力点,发挥北京金融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激发创新力和保护创造力。

本报记者 高铭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