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重温“我们小时候”
年的况味
把“年味儿”寄给你
■征稿启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年味儿”寄给你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怕是“千里投喂”最早的记录。抛开历史背景不谈,单说那产于南国的鲜美荔枝,越千山、涉万水、过千门,送到杨贵妃口中品尝一事,足见“投喂”之奢侈。而现在的“千里投喂”,则包含了更多咱普通老百姓的人情味儿。

我认识一位退休的投递员老白,他在邮路上历经寒暑几十载,光投递记录就记了十几本。细寻记录,其中很大一部分正是帮忙寄出山里的山货,取回寄自山外的美食。

岔河村的老孙有孩子落户北京,他便应时地往北京寄东西。核桃、花生、萝卜干、红薯干、柿子饼、五谷杂粮,有啥寄啥。老孙的孩子也偏好这口儿,说是城里的哪有家里的好。于是,老孙的劲头儿更足了。那日雪后逮了一只野鸡,收拾干净冷冻好,硬让老白帮忙寄走,说给孙子补身体。老白担心野鸡坏掉,无奈托到北京办事的朋友捎了去。自此,鸡蛋、豆腐、鲜蔬、水果、腊肉真捎了不少。为这,老白没少搭人情。可这,老孙都记着。每当孩子从北京寄回糕点、糖果、二锅头,都会让老白尝尝。老白说:老孙我俩喝着二锅头,吃着烤鸭,甭提多美……

我慢翻记录,一页页、一条条、一件件,记得清清楚楚。除了老孙,还有老张、老李、老王家的,有寄往太原、天津、石家庄的,有来自保定的酱菜、天津的麻花、浙江的茶叶……虽然纸张有些发黄,笔迹有些模糊,可一条记录便是一段“千里投喂”的美好故事。

老白娓娓道来,将它们从沉睡的岁月里唤醒,非但没被遗忘,却愈发有了情感,有了热度。一头是留守山里的父母,一头是外面世界的孩子;一头寄寓着乡愁与爱怜,一头饱含了思念与孝敬。因了老白这位“信使”,联通了山里山外,完成了“千里投喂”,虽是寻常生活,却是真情满满。

长长的记录里,竟发现了我的名字:定州寄给岔河中学小张老师焖子两根,小张老师寄往苍山老家山蘑一袋……焖子是同学海强寄来的,说是定州特产,让我解解馋。如今他已撒手人寰,可在孤寂的山里校园,我一个人焖子就馒头的味道却永生难忘。山蘑是在一个雨后的周末,学生带我到深山松林里采的,一朵一朵晒干后寄给父母,母亲说等我回去炖只鸡。

十几年前的“千里投喂”记录,吊足了我的胃口,引我在脑海里翻腾记忆,寻味时光。

高碑店的王姐曾寄来特产豆腐丝,切段儿与香菜、葱花、香油、陈醋一拌,喷香爽口,佐粥下饭很是对味儿。同事小张托陕西老家的兄弟,赶在中秋节前寄来一箱洛川苹果,那脆爽甘甜的滋味让那个中秋添了感念。廊坊打拼的发小儿树新曾在年前寄来两盒大虾,说是公司发了福利让我尝尝,拿到手时冰块还未化掉,糖醋大虾那叫一个鲜美。当然,我也将大枣、板栗、油桃、枣酒等,或寄或捎给远方的亲朋。千里之遥,用投喂美食来传情达意,温暖了肠胃,更温暖了彼此的心。

受疫情影响,多地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很多人也选择了留在工作地度过一个别样的春节。父母们把原本年夜饭餐桌上的乡味打包邮寄给子女,子女们也清空了购物车把一年的牵挂投递给远方的父母。人可以分离,“团聚”却不会缺失。一个个饱含情意的包裹,带着“思念”安全送达,等待年终岁尾,一家人来一场“舌尖上的团聚”。

□张金刚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