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不言而喻,这句话反映出了作者刘禹锡的“朋友圈”。
要了解刘禹锡的“朋友圈”,必先了解刘禹锡其人。后世大多数人对刘禹锡的认知是从他的诗《秋词二首》《竹枝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以及那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开始的。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唐朝洛阳人。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父亲刘绪曾在江南任职。刘禹锡自小便学习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并跟随当时的侍僧皎然、灵澈学诗。少年时期的刘禹锡可谓是一路扶摇而上,19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声名远扬;21岁金榜题名,与比自己小一岁的柳宗元一起考中进士,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二十四岁登吏部取士科被授太子校书,名气渐盛,侍奉太子的王叔文都主动与他结交,称他有宰相之才。802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刘禹锡可谓是青年得志,三十岁出头就进入朝廷核心。
此时,刘禹锡、柳宗元等一群有为青年卷入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刘禹锡起身南下朗州,十年之后,奉诏回京。
刘禹锡不屑与政治上投机取巧、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为伍,因讽刺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次被贬连州,开始了23年的贬谪生涯。在夔州任满后,又调和州。不料和州知县处处刁难,本应是三间三厢标配的住宅,知县却将刘禹锡安排到了县城里一处小房子,仅是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后刘禹锡又被打发到苏州、汝州、同州等地当刺史。23年后,即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56岁的刘禹锡再次应招回京,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晚年的刘禹锡回到洛阳养老,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71岁。
刘禹锡的一生是“愈挫愈勇”的一生,是不甘沉沦的一生,也是时时刻刻在准备东山再起的一生。他不愧被人称为“诗豪”,无论何种困境下,他身上都有一股逆流而上的豪气和洒脱。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禹锡的豪气和豁达的心胸决定了他的“朋友圈”也绝非蝇营狗苟之辈。刘禹锡少年做诗方面,曾经得到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在京城为官时,与政治家、改革家、侍奉太子的王叔文相善,又受到政治家、史学家杜佑的重用。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裴度、韦庄始终都是他的知己好友……因此说,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绝不是在自吹自擂,更不是说他看不起老百姓、不亲民。他在被贬连州时,连州原本文化落后,刘禹锡上任后,风气为之一变。读书人日渐增多,科举进士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后来更被称为“科第甲通省”。这当中自然离不开刘禹锡这位“推手”,因此后人赞赏他有“开连州千年文脉之功”。
刘禹锡的“朋友圈”,传递给人的不仅仅是“鸿儒”们的大智慧,更多的是豪迈乐观、悲而不哀、怨而不悔的生活态度,和绝不沉沦颓废的气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即使晚年,刘禹锡依旧有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
□周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