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散文集《写给母亲——小说家的散文》收录的最早作品是1980年,新作品完成于2020年3月5日。经典与新作相眏互见,是对作家的致敬,也是给读者的回忆。读之,能感受到作家真情荡漾的倾诉与袒露。
全书主打亲情牌,所选作品,皆重感情、重性情、有意味、有趣味,是贾氏散文大世界里的别有洞天。这里有写给父母、婶娘、小妹、女儿的文章集合。还有作家自传,从小学到大学,从天真童年到六十花甲,作家在时代风雨中的人生轨迹清晰可见。更有贾平凹解读张爱玲、沈从文、孙犁,以及路遥、陈忠实、莫言,或从文学创作,或从人生经历,非同寻常。最后展现了一个文学之外的贾平凹,绘画、书法、收藏,均为一些记人记事记物饶有意趣的文字。
贾平凹是个重情之人,对于自己的亲人,他用心书写、情真意切、哀惋酸楚。他在同名散文《写给母亲》中,写“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贾平凹认为张爱玲是一个俗女子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召听,是会说是非的“狐子”。张爱玲明显地有曹雪芹的才情,又有现今人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的。贾平凹觉得:“路遥大气,也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他关心别人,却隐瞒自己的病情,他刚强自负不能容忍居于人后,但儿女情长感情脆弱内心寂寞。”
贾平凹对于自己第一篇文字的发表记忆犹新。那是在1974年,就在他完全没有希望的时候,他的第一次真正的创作,一篇两千字的散文,在《西安日报》上发表了。那天是星期天,他路过市邮政大楼前,那里有一个卖报的小摊,无意朝报摊上瞥了一眼,那报纸上显赫地有一行大字:《深深的脚印》。“我立即目光直了,跳将近去,果然看见了铅字打出的我的名字。我锐声叫了一下,四周的人都看我,我自知失态,面如烧炭,赶忙逃走了,逃走得当然不很远,等四周的人散去,就想立即去购得十张二十张。”但摸摸口袋,仅剩二角钱,他故意慢腾腾地满不在乎地重新走近报摊,说要买十张报纸,可卖报人只卖给一张,声称不要糟蹋了新报。
贾平凹如何评估自己的散文呢?对此,他说虽不悔其少作,但他满意中年以后的作品。因为年轻时好冲动,又唯美,见什么都想写,又讲究技法。年龄大了,阅历多了,激情是少了,但所写的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悟的东西。“人站在第一个台阶上不明白第三、第四个台阶上的事,站在第三、第四个台阶上了却已回不到第一个台阶去。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读情怀和智慧。”贾平凹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底色。
贾平凹曾说:“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更为他独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绝;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更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
□张光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