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守护首都市民钱袋子的“反诈小佳”
拯救失足心灵的“周妈妈”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拯救失足心灵的“周妈妈”

周茂丽
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区看守所民警
 

她把监所当成教育、感化、挽救被监管人员的“特殊学校”,把自己当成一名“教师”。针对女性被监管人员特殊的心理特点,她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真情挽救,以人性化的执法、细腻的情感赢得被监管人员的尊重和信赖。在看守所里,被监管人员不分年龄大小全部亲切地称她为“周妈妈”,这正体现了她在被监管人员心中可亲、可敬的地位。她就是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区看守所民警周茂丽。她说,公安队伍中有人奋战在打击犯罪的战场,有人奔跑在救助群众的现场,而她要坚守在拯救失足心灵的地方。

看守所里的被监管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敏感、复杂、个性独特,帮助她们改过自新、重树生活信心和勇气,着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一次,周茂丽接手了一位只有16岁的未成年嫌疑人小丽(化名),因涉嫌盗窃罪被刑事拘留。周茂丽了解到,她3岁时父母因吸毒双亡,是妈妈的朋友将她养大,小学没读完就辍学在家,“北漂”生活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因为与男友吵架,小丽离家出走,又因交友不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周茂丽说:“看到小丽时,我就下了一个决心:我要给这个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我要挽救她,她的一生不能就这么毁了。”周茂丽说,因小丽是未成年人,存在思想尚不成熟、情感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特点。要做好小丽的管理教育工作,就要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周茂丽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主动帮她找卫生纸、饭盒等生活用品,头发长了就帮她剪头发,指甲长了就给她剪指甲。渐渐地小丽脸上有了笑容,完全打开了心扉,对“周妈妈”无话不谈。

周茂丽告诉记者,作为管教民警,严格管理和教育矫正应该左右开弓、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做捍卫国家法律的战士,一方面又是教育矫治的老师。

在采访中,周茂丽坦言,她对所有被监管人员都一视同仁,本着感化的心对待他们,“我把她们当亲人。”周茂丽告诉记者,此前,有一名叫做阿岚(化名)的被监管人员,原本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可无休止的贪念让她走上了非法集资的歧途。周茂丽说:“从过着让人艳羡的生活到犯罪嫌疑人,这种天壤之别的人生遭遇足以击垮一个人的心理,就得对她要更细心,更耐心。”周茂丽与阿岚推心置腹地交谈,给予她生活上的帮助和关怀。

一天,周茂丽照例到监室里进行安全检查,阿岚正好要去上厕所,因为患腿疾蹲不下去,周茂丽就在阿岚身边扶着她,没想到便液喷溅了她一身,但她没有撒手不管,而是依然扶着阿岚,直到她上完厕所。“我不能因为自己身上脏了就把她扔在那里。我看着阿岚的眼泪扑簌扑簌滚落下来,我知道她已经感动了。”她说,后来阿岚在《忏悔书》中这样写道:“我集资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自己过的再好一点,可是事情发展让我失控,只能铤而走险……我要感谢她,在我几乎绝望要放弃自己的时候,她像亲人一样对我,让我感觉自己有了依靠,没有被抛弃,感谢周警官!我一定痛改前非,积极配合!”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在看守所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岁月虽然更迭,管教女民警们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她们用真情感化施教、用大爱书写人性真谛的传统,却代代承接、薪火相传……如今,徒弟乌吉斯从手中接过了师傅周茂丽的“严、实、情、塑”四字工作法和“细心、耐心、暖心”三心工作法,继续在看守所里演绎着一个个用爱编织起来的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 闫长禄/文 彭程/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