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良法为新业态从业者撑起权益“保护伞”
谨防共享充电宝泄露隐私
职工志愿者 扮靓城市文明底色
警惕节日消费陷阱 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变了味的“马上就办”
劳保用品质量如何,一线职工代表最有发言权
“限时如厕”奇葩规定 必须依法叫停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谨防共享充电宝泄露隐私

 

近两年来,随着消费的变化,曾经被人称为“伪需求”的共享充电宝,如今似乎成了“刚需”。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警惕身边的共享充电宝陷阱》的文章。该文称,部分共享充电宝不仅可能存在质量隐患,还可能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马”程序,导致手机里的通讯录、文本信息甚至照片、视频等隐私数据被泄露。(1月5日《法治日报》)

大数据时代,保障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相关企业理应负起主体责任。最基本来看,须依法行事。比如,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要确保产品合规、安全,始终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杜绝非法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发生。而这也是行业操守所在。同时,也应该加强技术防范与人员管理,甚至建立个人信息泄露救济预案机制,以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行业标准及行业监管也亟待加把力。据了解,目前还存在监管部门监管滞后、国家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准入门槛、准入机制缺失等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既有赖于相关职能部门重视及时补齐法规、标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也有赖于强化行业监管与行业自律,以堵塞共享充电宝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漏洞。

从消费端来看,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前,应仔细阅读用户协议及隐私保护政策,谨慎对个人信息作出授权或使用相关产品。□李雪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