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区西苑小学,校园内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推进该校劳动教育的一大动力源。一批批学生志愿者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忙碌于校园内、班级里等公共场所,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全校师生安全有序地学习、就餐。
午餐时间,在三年级一班教室内,轮到分餐的小志愿者们戴好口罩,头戴厨师帽,身系小围裙,胳膊上带着小套袖,大家分工协作,有的提桶,有的摆盘,有的分餐。学校劳动项目核心成员马青翠主任介绍,这就是“班级分餐员”项目。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志愿劳动中来,“班级分餐员”岗不固定分餐员,学生自愿认领,自由组合成小组,明确自己在组内的职责。“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们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马青翠说。
据了解,西苑小学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志愿活动,目前共设有“校园讲解员”“班级分餐员”“体育器材分发员”“校园安全检查员”“图书借阅员”等10余个志愿岗位,学生自愿主动认领,并通过考核竞争上岗。
例如,“校园讲解员”岗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招募,参加的学生自主背诵“校园讲解词”,入选者将进行为期3年的讲解员服务工作。当学校迎接客人或者迎来新同学时,由小小讲解员为大家讲解,在劳动实践中体验成长,感受“我是校园小主人”的自豪感。
据马青翠介绍,这些岗位是基于学生在校期间为其设立的相应劳动实践机会,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素质。校园志愿岗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劳动的意识,在学生中形成了“我劳动,我光荣”的良好氛围。
除了“基于学校的志愿服务”,西苑小学还有“基于家庭的志愿服务”和“基于社会的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服务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庭志愿服务是以“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同一项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学校提供了适合家庭参与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每个家庭结合实际选择,包括故宫志愿讲解、平安地铁志愿服务、爱心捐助、慰问孤寡老人、照顾自闭症儿童等项目。
时习之同学与家长一道参与故宫志愿讲解服务,每年累计30多个小时,每次活动,时习之负责为游客们讲解,他父母则负责解答游客们的疑问,为游客规划游览路线。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和父母利用周末、假期时间到故宫博物馆,为游客们进行讲解服务,让更多人了解故宫文化和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帮助了别人,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时习之说。他的父母也表示,参与故宫志愿服务活动,是令全家人自豪的事情,“我们会坚持陪伴孩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我们‘小家’的微薄之力”。
“实践证明,家庭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学校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而且通过家庭的参与,增强了亲子之间情感的沟通。同时,父母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了积极向上的榜样,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家庭成员获得社会认可,体现了自我价值。”马青翠表示。
此外,学校利用周边资源,形成以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动物园、海淀公园、海淀公共安全馆为核心的“五园一馆”立体化志愿服务课程,利用综合实践课、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进入公园进行志愿讲解。为了更好地依托志愿服务推进劳动教育,学校还编写了《我是小导游》《毛泽东在双清——西苑小学学生读本》《海淀公园——我的第二课堂》《走进皇家园林》《西苑小学志愿服务评价手册》等社会劳动实践教材。
学校开展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