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劳动课帮助学生成就幸福人生
巧借“外脑”开展特色劳动教育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1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借“外脑”开展特色劳动教育

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
 

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是一所社区学校,面对校园占地面积不大,门前空间有限的条件,学校因地制宜,巧妙借助社会资源,引入“外脑”开展劳动教育,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花园村二小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仅有一墙之隔,不少学生家长就在那里工作,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已开展了二十多年的劳模本科教育,劳动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花园村二小就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劳模事迹报告会、交流会以及主题晚会,比如“劳动的名义”“中国梦、劳动美”“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熠熠生辉”等活动,小伙伴们还聆听了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配电抢修工人张黎明等不同行业杰出劳动者的故事,让学生们不仅对这些职业有了感性认识,而且深刻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与伟大。

2019年底,花园村二小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推进本校劳动教育有序深入地开展。双方决定共同成立劳模大讲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每年定期选派劳模本科班学员到花园村二小举办讲座,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宣讲活动,并组织青年宣讲团、大学生艺术团来学校进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宣传推广活动。同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刘丽红还受聘担任花园村二小劳动教育指导专家,在课程规划、师资培养等方面给予学校支持和指导,并在二小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原来我觉得劳模就是书本里的名词,自从近距离听到他们的报告,我才知道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我为身边就有这样大爱的人而自豪。”劳模讲述的故事对该校六年级学生王一朵产生了深深的震撼,学校的适时引导让她的头脑中立下“劳动”的信念。平时没事时,她喜欢绣十字绣,亲手绣的五块小手绢在校园劳动现场会上全部卖出,同学们都知道了她有一双巧手。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学校倡导学生居家学习厨艺,五年级学生王一然向姑姑“拜师”,学会制作番茄炒蛋和宫保鸡丁。在母亲生日当天,她下厨炒了这两道菜,父母兴奋地连声夸赞。今年11月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学员刘宝峰走进花园村二小,讲述了自己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让王一然深受感动。“我要向刘叔叔学习,从自身做起,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王一然说。

疫情常态化形势下,为了在校园防疫与正常活动之间取得平衡,学校想到了线上活动的办法,下学期将为劳模宣讲现场录像,在线上组织全校学生观看,这样既避免聚集,也不耽误主题教育的开展。劳模大讲堂不仅要求学生聆听,还会组织教师参与,共同接受劳动教育。

除了利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教育资源外,花园村二小还利用家校共建平台,将劳动教育纳入家校一体化共建体系,成立了“3E”导师课堂,邀请在职业领域工作突出、有专长有授课经验的家长担任导师,定期为本班级、年级乃至全校学生上课,不仅引领学生深入认识不同职业,进行职业规划,而且让孩子们了解到家长在工作中的不易和付出,向家长们学习劳动优点。

“3E”导师课堂得到家长的广泛支持,报名的达到三四百人,涉及天文、自然科学、金融、中医等不同领域。家长们每月来校一次,轮流制定主题,讲课内容既生动又贴近生活,学生们都非常爱听。

“劳动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外脑’的引进拓展了我们的劳动教育资源。”花园村二小主抓劳动教育的副校长刘铁马认为,从保洁、值日到志愿服务,现在的学校不缺少劳动教育,缺少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家庭环节。

为此,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将劳动教育分为几个阶段,比如低年级学生要学会收拾书包、系鞋带、叠自己衣服;中年级学生应该会扔垃圾、扫地刷碗、洗内衣;高年级学生要走向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刘铁马表示:“学校不要求学生做得多么完美,而是通过这些举动,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形成劳动意识,通过常年的实践,培养好劳动习惯。”

□本报记者 任洁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