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落实安全生产需要“硬碰硬、实打实”的措施
非急救热线让夹心层需求有了“医靠”
让更多“工业锈带” 变成“生活秀带”
“丁真”商标遭抢注 要依法“较真”
沉迷网游
沟通技巧是工会干部应学好的基本功
对婴儿床质量不合格厂家 要追责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急救热线让夹心层需求有了“医靠”

 

家里有急救病人送往医院,可以打120救护车;但类似腰椎、胸椎等手术后康复出院的病人,在出院回家这条路上,一度碰到难题。四年前出台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第九条规定,院前急救服务和非急救转运服务实行分类管理。2018年4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开通962120康复出院专线,就是用于分流上海区域内非急救转运患者。近日记者调研发现,非急救热线在沪开通两年,好评多但可改进之处也不少。(12月15日《解放日报》)

突患急病、重病,可打120急救电话,急救人员上门也毫无怨言;腰酸腿痛、伤风感冒可以在家自疗,也可以上网寻求服务。但遇到要急不急、要重不重的疾病,可就有点麻烦,自己解决问题吧,没那个本事,上网寻求互联网诊疗服务吧,远水救不了近火,打120急救电话吧,又似乎“不够格”。

拓宽保障渠道,推出更多非典型的医疗公共服务产品,夹心层需求才容易得到满足。上海市开通非急救热线,并专门为非急诊患者提供转运服务,正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虽然试行两年,知道这个热线的市民不多,用车调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这只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方向走对,就算走得慢一点,最终仍会较好地满足公众在这方面的巨大需求。

开通非急救热线、满足非典型需求,既是优化社会服务的必然,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本意。老百姓看急病、重病当然要首先得到保障,但也要看到,非急诊转运需求虽然不算急迫,却十分普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也很大。病情似重不重的患者没有非急救热线可打,非急诊患者转运时找不到救护车,这类服务缺项应该尽快填补,以便患者无论面临何种情势,都能找到“医靠”、获得恰当的服务。

□罗志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