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国事重,何惜一己力?莫嫌边塞穷,瀚海培英地……”一首原创的《学堂歌》,道尽了朝阳区北工大附中语文教师汪卫苹的心愿,她用亲身赴新疆支教的选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京援疆干部的豪迈气概。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地处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018年8月28日,来到墨玉县第二中学的第一天,她就感受到了当地相当艰苦的生活环境。
墨玉二中90%以上是维族学生,普通话水平相对很差。刚来时,她听不懂他们的古怪发音,根本无法正常交流,课堂上经常闹笑话。比如学生在作文课上问“老师,‘诈尸’怎么写?”啥作文还要写诈尸?虽然满腹疑惑,但她丝毫不显露,还写出来让学生看,可是学生连连摇头。反复多次,她灵机一动:学生问的该不是“扎实”吧?这次果然猜对了。
因为交流不畅,汪卫苹的课一度上得磕磕绊绊,但她没有一丝气馁,听不懂学生的话就反复听,学生说不好就反复教,一遍、两遍、三遍……倾听学生说话时,她保持微笑,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善意;纠正学生发音时,她的嗓子累到干疼沙哑,依然在坚持。她的想法很简单:这里的学生基础不好,才需要帮助,我就是来支教的,我愿意接受任何挑战!
刚开始,她负责教初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周课时为15节,每天上3节新课,工作量大概是北京的三倍,备课任务极重。不久,她增加了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加上晚自习,周课时达到20节,很快又兼任年级语文组备课组长,工作更加忙碌。除了上课、教研外,每天学生写的字词作业、日记、随笔、阅读练习,她都要看,篇篇写点评,天天做交流,孩子们的汉字越写越顺畅,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为了使学生的学业尽快有改善,即使感冒发烧了她也要带药上班,没请过一天假。她在课间、午自习时经常辅导学生,有时来不及吃饭,就撕口馕饼匆匆咽下去再接着干活。除了学习,她还多次下食堂、进宿舍,和他们一起吃抓饭、聊趣事,陪伴在学生身边,亦师亦友。
她把北京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带到墨玉,孩子们逐渐爱上她的课,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下课后也经常追着她问东问西。维族学生的进步很快,教学取得极大突破。她担任初一语文组备课组长期间,本组成绩一直名列全县第一。
墨玉二中的教师流动性大,老教师少,新毕业的年轻大学生多。他们很多人有工作热情,却缺少教学经验。在教学之余,她得全力做好师带徒工作,带着新教师一起备课,每周听评徒弟的课,开放自己的课堂,组织教学研讨,帮助本组教师领会课标内容……她还多次做区级公开课,并下乡支教,倾心传授教学经验,为当地教育培养新生力量。
“援疆,是国家的一项长远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一边精心浇灌眼前的花朵,一边耐心撒下教育的种子,以期来年的勃勃生机。
援疆教师就像是播撒希望的火种,把大爱从校内书写到校外。一个新同事突发疾病,没有医药费,汪卫苹得知后主动捐款相助;学生家里核桃滞销,她帮助联系北京工作单位,老师们积极购买,一解学生家长的销售难题。注意到学生普遍缺少文具,她再次联系北京学校寻求帮助,很快就收到北工大附中张振华主任邮寄来的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有足够两个班学生使用的笔袋、画笔、画板、胶棒、尺子等文具,当地班主任感动得眼圈都红了,学生们也高兴地大声致谢。
汪卫苹喜爱诗歌,在援疆的两年里,她写下几十首弘扬援疆精神的诗歌,开篇的《学堂歌》就是其中一首。“诗言志”,她的另一篇诗作再次展现了她丰富的内心和怒放的生命:我来到这遥远的地方,我来到我的第二故乡。我迷茫的眼睛在滚滚风沙中坚定了方向,我沸腾的热血在干涸的土地上滚滚流淌!祖国啊,请相信您的孩子,一定会庄严地站好这一班岗!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