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六个月,分类效果如何?记者11月5日在东城区城管委获悉,自今年5月1日以来,“其他垃圾”持续减量,同比减少7.96万吨、降幅40.1%,“厨余垃圾”分出率提升至25.7%。同时,“两桶一袋”和“撤桶并站”积极推进,将不同点位的垃圾桶站合并。目前,东城区2283组垃圾桶站基本实现规范达标建设,130条胡同实现全面“撤桶”。
胡同里再看不见生活垃圾桶,而是由定点巡回的垃圾车分类回收。丁会是东四街道的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同时也是胡同垃圾收运人员。他说,东四街道平房区采取“定时定点,小车巡回收运”的形式,统一对胡同内的生活垃圾进行收运,真正做到了“垃圾不落地”。“这半年以来,居民们在垃圾分类方面变化很大。最开始不理解不支持,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是‘我行我素’,随意投放,造成收运工作很繁琐。”丁会说。
每天的7点和19点,是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也是丁会最忙碌的时候。早晨7点以前,丁会要对垃圾桶进行全面擦拭、消杀,7点准时驾驶收运小车驶向自己负责的胡同。“我会在胡同内每个垃圾投放点停留10分钟左右,等待居民过来投放,碰到不配合的,我还要做二次分拣。有时候一忙起来就是三四个小时,连饭都来不及吃。”即使是这样,丁会还是一有机会就对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该如何进行分类。
现在,胡同内的大部分居民已经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能够做到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且定时定点投放,甚至还会主动寻找或等待收运小车。
记者了解到,经过半年的实践和摸索,东城区垃圾分类从专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基本形成了“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法治导向、市场运作,居民自治”的格局。全区党员干部率先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将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监管,编发《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指引文件,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100%强制分类的主体责任以及“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
此外,在胡同里的居民小区、平房院落等,还增设了标准的垃圾桶站。在东四二条13号院记者看到,垃圾桶站撤换完成,小院环境干净整洁。13号院物业经理赵建设说:“垃圾桶站撤换建设完毕,我们还根据居民要求,安装了太阳能照明灯,方便居民夜间倒垃圾,这样垃圾分类更准确。”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