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电子劳动合同为劳动权益保障赋能
莫让短视频“榨干”中老年人
垃圾分类“积分换实物” 激励文明习惯养成
民生事项“一网通办” 让群众少跑腿
上调
普通劳动者成“网红”,“红”在热爱生活
坚决让电子烟 远离未成年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分类“积分换实物” 激励文明习惯养成

 

11月3日下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半年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自5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半年增长了11.7倍,分类效果提升明显。北京将研究制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分换实物奖励办法,并对不分类、乱投放,经多次劝阻不改正的市民,研究制定社区曝光、上黑名单等措施。(11月4日《新京报》)

众所周知,市民参与度不高,是推进垃圾分类的“拦路虎”。垃圾乱投乱放现象,已成为一大顽疾。垃圾乱投乱放陋习不除,从小处讲,加重了环卫工的劳动强度,也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从大处讲,给垃圾分类处理制造了麻烦,不仅损害了公共卫生环境,而且败坏了城市文明形象。

对于垃圾乱投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堵不如疏。此前据媒体报道,江苏一所高校将垃圾分类纳入学分考核,显然是在为社会培养垃圾分类示范者。北京持续开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志愿服务,已发布项目9600余个,招募志愿者26万余人,服务时长386万余小时;特别是,研究制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分换实物等奖励办法,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统一纳入互联网积分反馈平台,积攒到一定分数可兑换实物。

可见,垃圾分类积分换实物,可以激励市民文明习惯养成。首先,垃圾分类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除了要在前端倡议公众做好分类,还要在后端有相应的配套系统。同时,垃圾分类是城市建设长跑的起点,既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在考验着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久久为功,在“软件”建设中,最根本的在于理念的变化,而运用激励机制奖励垃圾分类,可引领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

□张西流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