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共享用工”只有权益“共享”才能行稳致远
谨防“接娃神器”埋下安全隐患
会员“打包卖” 权益别打折
如何处理
遏制食品标签标识乱象 强化监管执法是根本
设“1+1”指导员让职工书屋发挥更大效能
理性消费才是 最精明的消费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会员“打包卖” 权益别打折

 

一段时间以来,主打价格优惠、“买一得多”的“联合会员”在网上遍地开花,成为互联网企业“拉新”的新玩法。不同平台会员以打包形式进行发售,是平台间打通消费场景,升级用户体验的全新尝试。但打包之后,一些平台会员用不上,部分会员权益“缩水”,引来了不少用户的吐槽。(9月28日《工人日报》)

买一家会员,就能成为N家会员,涵盖电商、视频、音频等多个领域,这样的联合会员看似实惠多多,“血赚不亏”。实际上,会员“打包卖”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美。首先,联合会员看似阵容豪华,实则参差不齐,一些平台资源较少、体验度差,会员几乎用不上。有消费者吐槽,“联合会员的‘篮子’越来越大,但‘篮子’里有用的内容却没有变多”。

此外,会员“打包卖”难以掩盖权益缩水的尴尬。以视频网站为例,不少消费者购买会员都是冲着宣传的“充会员免广告”。但在付费成为会员后,还是不得不收看“弹窗广告”“浮动广告”“小剧场广告”等不同名目的多种广告。额外付费和自动续费无提示等问题,也让会员感到权益“很受伤”。

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员“打包卖”只能是热闹一时,难以持久。一旦新鲜劲过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所谓联合会员“口惠实不至”,自然会选择用脚投票。广大互联网平台应该认识到,组团策略只是营销手段,要想留住用户,平台为用户持续提供价值才是关键。事实上,现在广大网友已经逐渐接受付费服务模式,一些平台却依然感到新用户增长乏力,这就需要平台反躬自省。真正吸引用户的,不只是纸面上计算的性价比,而是实际体验的满意度。货真价实的会员,买一得一都照抢。注水凑数的会员,买一得多都嫌贵。一句话,会员可以打包,权益不能打折,否则结果很可能就是打脸。□张涛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