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体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超判罚须统一莫让裁判当主角
饱受周折的《夺冠》 未辜负拼到底的心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9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饱受周折的《夺冠》 未辜负拼到底的心

 

如果评选一部今年最受周折之苦的电影,可能非《夺冠》莫属。

《夺冠》通过黄渤饰演的第二代女排教练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女排近40年来的奋斗史。这部本应在今年大年初一亮相的大热题材影片受到疫情影响足足推迟了8个多月才上映。不仅如此,早在该片定档之前,也因为各种争议而反复“拉抽屉”,片名不得不由《中国女排》改为《夺冠》。如今,伴随《夺冠》的姗姗来迟而来的,是评价的冰火两重天,批评者认为,该片既想突出郎平,又有拍集体故事的野心,最后搞得不伦不类;赞赏者则表示,演员情绪饱满,泪点一环扣一环,是一部让观众审视自己的时代意义电影。

《夺冠》饱受如此周折的原因其实就摆在明面上:因为拍的是中国女排。据说,巩俐在接到导演陈可辛的邀约后,3次拒绝出演郎平——“因为要是演不好,会成为千古罪人”。

如何引导观众信服理解这样一个留下时代印记的大众偶像群体?在这个层面上,陈可辛团队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影片通过陈教练和郎平的私人友谊,带出了中国女排2008奥运会上陈郎大战的背景,以及后来的郎平回国受任主教练的过程。应该说,这样的处理巧妙又真实可信,说明导演和编剧有比较高超的讲故事能力。当然,《夺冠》也存在略显稚嫩,不善于制造矛盾,在剧情上缺乏紧凑感的问题。比如,对于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的主体故事着墨不多,铺垫也不够,倒是前边的上个世纪80年代女排创业期和2008奥运会郎导的纠结铺陈过甚,使整个电影节奏受了影响。对比同类题材俄罗斯电影《慕尼黑三分钟》,就会发现后者导演在紧张的叙事节奏中,仍能表露深沉情怀的深厚功力。

虽然在技术层面存在瑕疵,但在精神层面上,《夺冠》依然是一部能调动观众激情的好电影。导演通过综合运用电影资料手段,营造出了女排精神必须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面向陌生的世界,中国人觉得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太大了。中国人如何才能攀登世界高峰?体育走在了前端,而中国女排又走在了前端的最前列。在竞技性和对抗性最强的三大球中,中国女排奇迹般地成为了世界冠军,这怎么能不让中国人欣喜若狂?

关于女排精神的概括,可以有很多版本,在《夺冠》中,将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境界用电影语言烘托得自然而又真切,把观众深深地带入到了那个激情澎湃、奋勇争先、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改革年代。电影院里,观众泪奔的场景频频出现。

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敢于胜利,敢于与世界强手过招。同理,一个人要想享受到奋斗的快感,也必须到风口浪尖上去激流勇进,在难事大事当中去淬炼人生的品格。电影中,在决胜时刻,女排队员会喊出一句话——“不拼,就没有机会了!”让观众不觉潸然泪下。

只有奋斗者理解这句话,只有在沧海横流中奋勇击楫的中国人最理解这句话。郎平对此曾诠释说,中国女排的精神,不是夺冠,而是明知不会赢也要拼到底。电影中对中国女排在低谷中的徘徊、彷徨和挣扎,也给予了真实的描述,这就更加让英雄的主题富有悲情,更具震撼力。

有观众表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需要中国女排,2020年的中国人也需要!”“这不仅仅是一部体育片,更是一部讲述中国人奋斗故事的电影!”

40年前,中国女排激励中国人拥抱世界,勇攀高峰。40年后,新一代中国女排依然可以激励中国人无畏无惧,将一切风险、犹豫和惧怕击得粉碎。面对世界最强对手,面对巅峰对决,面对要么顶点要么深渊的抉择,除了像中国女排那样地去拼,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唯奋斗者的情怀不可辜负!唯奋斗者的激情不可磨灭!英雄往往是从绝境中崛起的!《夺冠》放映到最后,电影院内的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一刻,中国女排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英雄的光芒再度被点燃,电影工作者的情怀没有被辜负!

□周兴旺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