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更多的“工匠型人才”走上培养新人的讲台
“ICU日记”彰显出精细护理理念
“代理工会主席” 打通了职工代表履职新途径
喜事新办指南 重在倡导新风
火锅“隐形”浪费
堵住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的流失“黑洞”
随手拍交通违法 作用不小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9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的“工匠型人才”走上培养新人的讲台

 

今天,我们请“工匠型人才”走上培养新人的讲台,不仅是让他们发挥余热,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的技艺,传承他们的品格,让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大国工匠”的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上周举行的2020级劳模新生开学典礼上,巨晓林、高凤林、许振超、李万君等4名“大国工匠”被聘为客座教授。今后,他们将参与到劳模学院综合素质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模块的日常教学及实践活动中,采取专题讲座、集中授课、互动交流、参观实践、指导课题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巨晓林、高凤林、许振超、李万君都是身怀绝技的著名“大国工匠”,而且正在或曾经担任重要的社会职务,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对青年劳模进行面对面的传授,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劳模教育事业的发展。

报道没有提及他们是否有传授专业技能的任务,想来应该包括。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巨晓林们应聘客座教授毕竟是少数,面对的劳模学员也是少数,还有更多的“工匠型人才”,包括那些已经退休赋闲的能工巧匠,能不能也像他们一样走上更多的讲台,在培养新人,特别是技能传授方面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呢?

技能人才短缺是眼下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为此发愁。等待技校、职校培养,远水不解近渴;高薪招揽人才,又逢到处要人、抢人,家家求贤若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想到了退休的高技能人才。

“工匠型人才”各个身怀绝技,都是行家里手。几十年的实际操作,练就了一身真本事,积累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实用经验。这些本事和经验往往需要口授身传才能得以传承,才有可能经过整理、论证成为系统的知识。但许多“工匠”退休了,赋闲在家,无以传授,他们的宝贵技艺和经验就这样被带走了,失传了,实在可惜。

有人认为,“工匠型人才”的技艺都是“老掉牙”的东西,已经落后于现代科技,应该淘汰了。这是一种片面认识。毋庸讳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老工艺、旧技术确实已无用武之地,这是规律。但任何新工艺、新技术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有传承关系,有相通之处,同样是规律。现实中,用“土办法”攻克“洋设备”、用老技术解决新问题的成功事例并不鲜见,何况有些老工艺、老技术是现代设备取代不了的。

譬如许多企业面临的产品升级换代,固然需要资金投入,需要设备更新,但有许多生产技术环节,往往只需要做些革新改造就能升级、见效,其中的关键不是资金,也不是设备,而是人的经验、技能和责任心。而这些,正是“工匠”们的强项,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这笔宝贵财富。

“工匠型人才”身怀绝技的同时,都有一份职业荣誉感和责任心,由此产生的敬业精神,才使他们苦心钻研技术,成为能工巧匠。有了技能又愈发敬业,进一步形成“工匠型人才”独有的人格魅力,这也是许多“工匠型人才”成为劳动模范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请“工匠型人才”走上培养新人的讲台,不仅是让他们发挥余热,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的技艺,传承他们的品格,让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大国工匠”的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张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