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虎背熊腰”的老班长
父亲的 面袋裤子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心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7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心理
——几册美食图书阅读札记
 

这几年,在文娱圈中有“美食纪录片”热,除像这样通过影像记录来体味饮食中包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感,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感受中国人的饮食风情、习俗以及文化心理。

有关介绍美食或描写美食的图书,从古至今,可说不胜枚举,不在少数。前几年,时代文艺出版社曾出版《中国饮食》(席坤著)一书。翻阅该书,有“上古饮食”“夏商周饮食”“春秋战国饮食”等章节,可见它是以历史为线索,来考察我们民族的饮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书中内容既有历史感,也充满知识性。读过此书,可以了解中国是“吃文化”最悠久的国家,很早我们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而且,我们民族饮食囊括了技艺、营养、礼仪等多方面文化,仅仅在菜肴上便形成了“观色、品香、尝味、赏形”的饮食艺术。《中国饮食》笔法生动有趣,包含丰富的故事,阅读此书可说是完成了一次中国饮食的饕餮之旅。

在此,还要提一下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朱伟著的《考吃》。这本书以笔记的形式,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要素以及各地的风味饮食进行了考证和诠释。比如书中第一部分,考证了我们百姓居家常用的油盐酱醋的来历;第二部分考证了馒头、面条、粽子、米线、馄饨等饮食形式的种类、演变和发展。作者在掌握大量文献典籍的基础上,进行引证、辨析和梳理,将饮食、民俗以及更加宽阔的俗文化史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内容材料详实,学术佐证严谨,而且因笔记文体的轻松随意,没有历史知识介绍的刻板,不失浓厚的文化旨趣,全书内容构成“中国食史”自成一家的一个版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饮食文化可为代表。而说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则不能不说说中国文人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作为散文大家和美食家的梁实秋,恐怕无人不晓,尤其他的《雅舍谈吃》,迷倒众多爱书人。是的,在这本书中,他所记下的老北京的汤包、爆肚儿、“酸中带馊腐的怪味”豆汁儿、酸梅汤、冰糖葫芦等,读过让人难以忘怀,似乎舌尖上也沾满了这些美食的味道。因此有读者如此赞道:梁实秋的吃是文人式和书房式的,而这种“吃”,其实也是“痴”,其故国之痴,乡里之痴,传统之痴,都在举箸投笔间了。前几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梁实秋谈吃》。这本书收录的梁实秋谈吃的散文,除了《雅舍谈吃》中的57篇,还找到梁先生在其他地方发表的36篇,共计93篇,是目前梁实秋谈吃的最全读本。《梁实秋谈吃》,不是食谱,也非教人烹饪,更不是解析营养,而是一位文学家不忘乡情、不忘故旧,藉一饮一啄,写其当年的体会,我们在欣赏其文字,体会其心情中,不仅了解了中国吃文化的精雅细致,更觉唇齿留香,物我交融,愉悦陶然。

我还保存了几本周作人的散文随笔集子,他的关于写故乡绍兴的糕干、糯米食、白果、水红菱、黄菱肉、酒的美文,曾咏读再三。周作人写了很多关于饮食的美文,是否他的趣味专在饮食?他在《北京的茶食》中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在《喝茶》中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这可见出他的对待饮食的文化观念,艺术的趣味,人生的超然态度。这本书选编者钟叔河先生评论周作人,“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可谓肯綮之言。

在中国文坛,汪曾祺被公认为当代名家中最后一位风雅独殊的文人美食家。他的谈吃的散文,令人爱不释手。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汪曾祺谈吃》,甫一出版即受到读者的喜爱。《汪曾祺谈吃》中,共计收录了汪曾祺谈吃的全部散文47篇。他给读者写他的饮食喜好:拌菠菜、拌萝卜丝、炒苞谷、拌豆腐、韭菜花、香椿、过桥米线、马铃薯、面茶……等等,几乎都是日常饮食、家常饭菜和平民食物,这怎不令读者产生情感的和审美的共鸣呢?难怪金庸如此赞誉,汪曾祺是“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

文人美食家,古代有苏东坡、李笠翁、袁枚等,现代除以上介绍,另有丰子恺、沈从文、陆文夫、邓友梅等最为著名。在我们民族的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这些中国文人不仅担负着对饮食文化的记录、传播和弘扬的作用,而且,他们还用十分个性化的文学语言,来介绍、描摹、书写他们舌尖上的美食记忆,而且其中渗透着对饮食的感悟、情味和诗意,而阅读他们关于美食的著作,不仅让我们知晓了他们喜欢哪些饮食,更让我们感动于他们对待饮食中包含的人情物理的洞察、文化感怀和人文哲思……

□许民彤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