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与安踏共建的服装校内生产实训教室里,35名来自安踏车间的工人学员坐在平缝机前,他们的面前分别放着一块显示屏,屏幕内实时显示不远处讲台上任课老师剪裁布料的画面。这种既通过为企业“降本”提升职业院校的“被需值”,也通过为工人赋能提高职工的“被需值”,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共振和共赢。(7月22日 《工人日报》)
时下,在企业和职校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许多一线的工人在永远都停不下来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操作,却一直没搞懂眼前这些复杂的机械的原理,他们既想进职校“充电”,又担心在课堂上学不到车间里的本事,反倒增加了企业成本;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老师仅仅拿着书本里的通识内容,教育在现代化车间里工作多年的职业工人时,又感到缺少了底气。
如何解决企业和职校的“两难”?企业学院”为我们找到了答案。笔者以为,“企业学院”的魅力,就是把车间和教室有机地融为一体,搬进课堂的能“停工”的流水线,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不仅让职工“读懂”了机器,还解决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设备不可能为了工人教学而停下来的难题,而且通过职校老师进企业“当工人”实习和企业匠师、技师上职校讲台,打破了工人和教师之间的“次元壁”,更精准地满足了职工对技能知识的需求,在提升培训效果,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使职校越来越被企业和职工所需要,实现了“双赢”。□费伟华